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辽宁盘锦新兴镇——

产业新品种 助农促增收(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本报记者 胡婧怡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31日   第 01 版)

  换上接菌服,进入实验室,王莉莉拿起试管仔细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王莉莉是辽宁省盘锦市嘉润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骨干,“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进实验室”。4年前,她在合作社干着最基础的装袋、接菌、出菇等工作。

  在盘锦市大洼区新兴镇,像王莉莉这样因为小小蘑菇而改变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新兴镇素有种蘑菇的传统,过去各家自己生产菌棒、灭菌、接种、出菇,几道工序常常挤在同一个空间,杂菌感染率高达60%,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

  2014年,在外做生意的杜红回到家乡,办起嘉润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前老乡们做菌棒,木屑等原料多靠外部供给,成本较高,品质难以保证。”杜红注意到当地芦苇资源丰富,“与木屑相比,芦苇的木质素、纤维素、糖分含量更高,是做菌棒的好原料。”

  合作社组织技术团队开展菌种研究,先后培育出33个适合芦苇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大大提升了产业效益。“以平菇为例,同样是两斤半的小菌棒,芦苇菌棒比木屑菌棒的成本节省0.15元左右,头茬出菇都在1斤以上。”杜红介绍。

  合作社采用集约生产、分散种植模式,保障了菌棒的生产和质量。“工序分开,杂菌感染率降低到1%以内,以往一年只能种一季,现在一年能种两季半。”合作社办公室主任王娜大学毕业回到新兴镇,如今家里两代人都在合作社工作。

  在合作社展示厅,粉、黄、白、黑等各色盆栽式蘑菇整齐排列。“现在很多餐饮店都推出了现采现吃的菌菇,这也是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杜红说。

  如今合作社每年生产2000万棒菌棒,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生产出的菌棒,五成用于农户生产,两成出口国外,剩下的一部分用于培育菌种和多元化开发。

  “别看蘑菇小,产业大着呢!最近我们正在搭建直播间,准备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打造自主品牌。”杜红对未来信心满满,“打算开一家‘城市农场’,让顾客参与培育蘑菇、采摘食用的全链条体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