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山西引导农业专家下沉一线

成立百余个团队进行包联服务

本报记者 郑洋洋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9日   第 17 版)

  “收回的果穗要注意通风晾晒,收割机械尽量选取能够贴地作业的高性能收获机。”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滋润乡里沿疃村的农田间,朔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掰下一根玉米棒子,一边查看作物情况,一边忙着对当地种粮户雨后减损抢收进行技术指导。

  这时,种粮户的微信群里也传来了消息。收获、晾晒玉米的图片、视频一个接一个,“膜侧播种就是好,增产效果明显,我们群里的种粮户都特别感谢李主任!”

  白天在田间提供技术指导,闲暇时在种粮户的沟通群里解答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对李淑兰来说已经是常态。作为山西省农业农村系统包联服务专家团队成员,她基本每周都会下乡实地解决种粮户的各种问题,膜侧播种技术就是正在主推的一项技术。

  把在地膜上种植改为更适合朔城区气候的膜侧播种,不仅节约地膜,还抗旱、抗倒伏。“技术应用的变化要让农户看得见,把服务送到他们的心坎里。”李淑兰说,在当地专家团队的努力下,朔城区应用膜侧播种技术的田地面积从去年的20万亩扩展至40万亩,占到可推广农田的60%,涵盖玉米、高粱等7种作物,预计年底将带动各类作物同期增产8000多万斤。

  像这样的专家团队,如今活跃在山西的田间地头。今年以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以县为单位,成立百余个农业专家团队进行包联服务,成员包括来自省、市、县三级的专家,同时发动当地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开展服务。

  面对眼前3万亩连片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站长阎会平满脸欣喜。他所在的团队在忻州市五寨县开展包联服务,确定以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为当地农业重点发展方向。“这类马铃薯适合加工成各类产品,产业链更长、经济效益更好。”阎会平介绍。

  帮助培育新品种、与优质企业开展合作、组织大规模农民培训……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当地的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新产业带来了更多就业,基地可以带动附近十几个村的农民增收,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阎会平充满期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