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办、国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要求,近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规划》相关情况,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主要背景和重大意义。
答: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每每提到“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能使人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光荣感,激扬起为祖国富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要求谋划建设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总书记还先后到贵州遵义、宁夏西吉、江西于都、湖南汝城、广西全州等长征沿线重要点段考察,对做好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遗址遗存保护、传承,以及革命精神弘扬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目前,长征沿线存留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它们见证长征历史、展现长征文化、承载长征精神,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长征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对于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讲好伟大长征故事、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建设方案》任务要求,编制本《规划》。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进一步彰显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做大做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规划》以保护好长征文物、讲好长征故事、传承好长征精神、利用好长征资源、带动好长征沿线发展为总体建设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工作:一是到2021年,建设保护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规划部署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全面推进,启动一批建党百年标志性项目。二是到2023年,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愈加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同人们生产生活相协调,统筹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功能更完备、形象更鲜明、品牌更知名。三是到2035年,全面形成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国家水准、代表国家形象、享有国际美誉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展示传承体系,成为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中国方案的典范,强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问:请简要介绍《规划》的内容特点。
答:《规划》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有关要求,明确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总体要求、总体定位、总体布局,并分别就重点建设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和六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全面进行规划部署,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建设保护体系。
在建设范围方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范围原则上包括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地区,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共计72个市(州)381个县(市、区)。相关省(区、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根据本地与长征密切相关的其他红色资源分布情况,在主体建设范围外适当延伸拓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轴,以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和三军会师路线为四线,构建了“一轴四线十四篇章”的整体空间框架和叙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五省区段各显特色、四类主体功能区塑造空间、万里红路串千村带动振兴的总体布局要求。
根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要求,在编制过程中,组建了由党史、军史、文化、文物、旅游、规划、交通、生态、传播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制团队,注重征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沿线省(区、市)意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建议,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国家标准,充分体现全球视野、历史高度和时代眼光。
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哪些具体安排?
答:《规划》综合考虑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保护管理需求等情况,就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了以下具体安排。
管控保护区,明确由长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新发现发掘长征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在管控保护区内,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要求,对长征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长征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成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形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保护基础空间。
主题展示区,包括重点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和特色展示点三种形态。重点展示园依托历史意义重大、主题鲜明且交通便利、开放条件较好的国家级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其周边区域形成,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重点展示园为基点,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特色展示点主要依托布局相对分散,但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意义或体验价值的长征文物或文化资源进行建设,满足分众化的参观游览体验。《规划》明确了一批重点展示园和集中展示带,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省级层面的展示园、展示带。
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游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划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设施优化提升提供空间保障,形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延展示范空间。《规划》明确了若干县(市、区)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首批“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单位。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分批优选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推进文旅融合区建设。
传统利用区,由长征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组成。重点依托与长征史实关联紧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落、镇和街区,推进红军长征村、长征主题红色小镇、红军街的建设,形成传统利用与红色记忆延续、红色文化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典范区域。
问:聚焦关键领域基础工程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规划》聚焦以下六大关键建设领域,并明确了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的重点项目。
(一)保护传承工程。一是完善并公布长征文物名录,持续加强长征遗址遗迹补充调查、价值评估和定级等工作,进一步夯实保护传承基础。二是实施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建立并推行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重大修缮保护清单,加强长征文物的分类保护,建立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管控清单,严防不当建设,加强对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等。三是强化长征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四是提升传承展示及利用水平,创建一批长征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基地,建立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烈士纪念设施等展陈提升和改造清单等。五是建设完善线性展馆群,按程序推进相关场馆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实施一系列展陈提升工程等。六是推进长征历史步道和红军长征村保护建设,大力推动“重走长征路”,创造全程沉浸式的革命文化体验。
(二)研究发掘工程。一是推动成立中国长征学会,推进长征精神系统性研究,深入阐发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重要革命精神在沿线区域的传承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对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的挖掘,加强口述史的抢救性收集,推出一系列思想艺术水准高的精品出版物,以及组织编纂系列图录图集等。三是组织长征主题文艺创作,拍摄《长征之歌》,推进长征全线航拍等。四是推出“重走长征路”系列文化活动,策划各类特色体育赛事、实景演出、主题展演等。五是就长征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教育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运营模式等内容开展重大课题委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三)环境配套工程。一是构建长征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沿线自然空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二是推进长征沿线规划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的建设,形成综合立体交通快进网络。三是提高主要展示节点通达能力,织补末端交通、打破交通瓶颈。四是提升旅游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促推沿线长征铁路专列、长征公路客运专线规划运行等。五是提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实施重点展示园“七有”工程等。六是建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线上线下统一使用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强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和辨识度。
(四)文旅融合工程。一是推动长征主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提升,推动创建一批长征主题旅游景区、军事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公园等。二是打造全程贯通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跨省、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三是推出一系列契合长征主题特色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长征研学旅游、长征乡村旅游、长征体育旅游、长征自驾和徒步探险游等。四是创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强相关的培训、评选、监管等工作,推动旅游服务品质化、便利化、人性化。五是支持组建长征文旅联盟,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推动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等。
(五)数字再现工程。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主要展示区域的无线网络和5G网络覆盖度。二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官网,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展示空间。三是建设长征数字云平台,加强对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数字信息采集等。四是推动长征文物和各类展示场馆实施数字展示工程,加强长征主题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景区建设。五是持续推进“互联网+长征”系列项目,强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传播推广等。
(六)教育培训工程。一是依托长征沿线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资源,建设形成长征主题教育培训体系,同时推动开发一批高水准教学资源。二是推动青少年长征精神教育长效化实施,将长征精神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三是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工作特点,加强对管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对讲解员、导游员、红色教育相关教师等专业人才的精准培养。五是发展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社区参与机制等。
问:在管理机制和组织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为建设好运营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完善管理体制,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划体系建设,保证重要目标、指标、要求、任务等有效传导、相互耦合。三是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要深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交流、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通过长征壮举读懂中国。五是要健全标准体系,突出国家标准,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补短板、强弱项,避免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明显差距。
同时,《规划》就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宣传引导等做了规定,为下一步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