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体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以文化人 以文兴城

杭州临平着力构筑新时代大运河畔文化高地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5日   第 15 版)

  临平山下,越风吴韵,南宋文化源远绵长;大运河畔,江南水乡,创新之光生机勃发。

  2021年,临平经行政区划优化调整而单独设区,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新区,开启崭新的征程。

  传承与创新,互动与共鸣,文化正在成为临平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也正在成为临平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重要引领和支撑。

  理论宣讲“活”起来,讲好新时代“临平故事”

  临平区乔司街道的村社、企业、机关单位等定期组织“乔司好声音”演出,台上的表演者来自街道干部、当地居民,通过快板、小品、歌曲、朗诵等表演形式宣讲最新的理论、政策,展现乔司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等。

  2013年以来,“乔司好声音”已吸纳了一支总人数超过2000人的宣讲队伍,累计开展党的理论宣讲1000余场,受众超过80万人次。

  在临平,像“乔司好声音”这样的理论宣讲队伍共有106支,他们通过鲜活生动的载体与形式,以“身边的干部讲身边的事、身边的故事教育身边的人”等方式,让新时代“临平故事”得以挖掘、弘扬、传播。

  文化服务“沉”下去,诠释临平美好生活

  “以玉为媒,间架为山”。日前,良渚文化玉架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正式出炉。通过创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临平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王蒙黄鹤山艺术馆、非遗馆等文化设施规划建成后,它们将与现有的临平大剧院、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亚运场馆等相互辉映,形成具有江南特色、临平特征、标识性强、辐射效应大的临平文化矩阵。

  临平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截至目前,临平已建有文化礼堂53个、社区文化家园8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239个、企业文化俱乐部30个。

  计划到2025年,临平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将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均等均衡,实现杭州书房、农家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镇街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覆盖率达100%,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服务圈”“10分钟健身圈”,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530平方米,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2.5%以上。

  文化产业“串”成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临平积极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将“软实力”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逐步构建起软硬齐驱的文化发展格局。

  临平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构筑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企业、园区、平台进驻,形成强大产业链条,积累、集聚起百亿能级的现代文化产业集群。

  未来,临平文化产业将重点聚焦数字内容、设计服务、创意生活、文化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以工艺品制造、印刷出版服务、文化设备生产、现代传媒、游戏动漫等为细分行业,大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依托大运河文创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暨大运河科创城建设,以及艺尚小镇、算力小镇、工业互联网小镇等创新平台,临平将进一步串珠成链,形成具有规模效益、辐射作用、品牌引领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带,持续以产业夯实新时代文化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基底。

  数据来源:中共杭州市临平区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