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首次听取国务院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优化开发保护格局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本报记者 金 歆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2日   第 02 版)

  数据来源: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制图:蔡华伟

  10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听取了由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夯实工作基础,优化开发保护格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坚决贯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一方面,加快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按照党中央顶层设计和谋划,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内容覆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耕地保护、河湖长制、林长制、天然林保护修复、资产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建立了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深化机构改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着力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优化水利部、审计署职责,基本建立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二是加强重大基础性工作,有力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加快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共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全面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利用现状等情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推进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构建贯穿土地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地籍调查工作机制,应用不动产单元代码推动实现“一码管地”;加快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截至2020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施了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三是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国家安全的资源基础不断夯实。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努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力保障矿产资源安全;强化水资源安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高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初步建立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减少38.5%和41.5%。

  四是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总体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守住安全底线;全面推进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以符合规划、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

  五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国有林区、国有林场生态功能稳步提升;持续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努力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加快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六是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力度;持续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严格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强化综合政策引导。

  七是持续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自然资源综合监管效能逐步提升。包括:加强自然资源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执法,有关部门在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基础上实施第二轮督察,大力开展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多批次公开曝光自然资源领域典型违法案例。

  报告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考虑:强化自然资源保护,提升国家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健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切实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