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民族管弦乐的艺术创新

——以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为例

丁旭东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1日   第 20 版)

  图为谭利华指挥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

  日前,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民族乐团创排演,郑阳作曲、谭利华指挥的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作品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获得肯定。

  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紧扣大运河的功能与文化特色,共分为序曲和7个乐章,通过运用中国民间音乐、大众流行音乐、先锋实验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表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漕运沧桑》体现中华运河的历史变迁,《舟楫通南北》与《黄金水道》体现运河航运带来的商贸与文化交流融合,《运河明珠》体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与其所经8省份的民间文化风情……

  该作品对中国传统艺术技法进行了创新,既突出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又实现了整体音响的均衡统一。套曲以民乐为主音色,其他音色作为烘托陪衬。比如《漕运沧桑》突出笙与唢呐音色,《醉千秋》突出中国戏曲的旦角声腔,《河上·天下》突出群鼓为代表的民族打击乐音色。作品主音色的加强与渲染最体现匠心。比如,《漕运沧桑》的主奏乐器是唢呐与笙,包括低音、中音、高音三种;《运河明珠》的主奏乐器是大中小三种阮;《醉千秋》中的旦角声腔有京剧、昆曲和徽剧。同时,在让不同的乐器组或独奏乐器保持交响化运行中,明确区分其音量或演奏力度,有主有次,主间分明。

  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的艺术创新,还突出表现为两点:

  一是交响诗套曲这一艺术样式的功能开掘与模式开拓。《大运河》继承了交响诗套曲的基本写作原则,包括诗意化、单乐章标题音乐等。同时,赋予交响诗一定的内在逻辑,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运河明珠》这个乐章上。作曲家采用了类回旋曲,赋予“阮独奏”部以生活角色——导游。这样,以运河沿经8省份的地方民歌与戏曲为主题,交响乐中的插部成为运河船上“导游”口中的“景观介绍”,让乐曲各部分间的关联产生了一定的内在逻辑。

  二是民族乐器表现力的发掘与匠心使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艺术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音乐民族化,突出体现为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表现力的发掘。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中,作曲家郑阳在发掘民族乐器的非常规技法与特殊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探索。比如,《漕运沧桑》一曲使用了中低音唢呐主奏旋律。低音唢呐主奏旋律在民族管弦乐中较为少用,这就使原来为配角的低音乐器,成为主奏旋律的主角乐器。在音阶使用上,《黄金水道》采用了中国传统民乐调式的雅乐与清乐两种音阶混合的“混融音阶”。在《舟楫通南北》中,更是采用了双增二度七声音阶。这些特殊音阶的运用与探索,再加上“润腔”“滑音”等民间特性的音乐技法,强化了音乐风格的对比,赋予音乐更大张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民族管弦乐音乐诗套曲《大运河》生动抒写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图谱,是具有中国韵味、艺术创新价值的民乐交响作品。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