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1日   第 10 版)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踏上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深刻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成渝地区自古就具有重要经济影响,享有“天府之国”等美誉。经过多年发展,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底常住人口接近9800万人、相当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人口总和,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促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升级,持续激发拓展内需潜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

  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南向西向的开放门户,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该区域具有较为完善的开放通道、平台和机制,拥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中欧班列开行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优化国家开放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主要水源涵养地,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周边地区生态相对脆弱,生态保护压力较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减少生态脆弱地区承载人口的压力,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使西部地区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屏障。

  二、准确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原则要求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与沿海地区协作互动新局面,加快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牢固树立“川渝一盘棋”发展观念。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功关键。川渝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近年来合作意愿持续增强,呈现出相向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等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发展样板。

  注重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有效路径。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区域的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引擎。与此同时,其他城市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农村地区及双城经济圈周边的库区山区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带动作用,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以大带小、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格局。

  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本前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做好长江生态保护,长江大保护首要是位于上游的成渝地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持续优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成渝地区改革基础较好,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创新资源较为丰富,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改革开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先导和突破,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联手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和一流营商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发展活力。

  始终坚守增进民生福祉根本目的。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成渝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民生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注重共享包容,着力改善民生,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奋力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局面

  蓝图已绘就,战鼓正催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会同有关方面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各项部署,勠力同心、久久为功,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准确把握战略定位。着眼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重点是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是推动创新环境优化,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重点是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点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紧紧锚定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要围绕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目标,紧抓发展机遇,明确实施路径,不断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实施过程中,还要重点关注并确保完成城镇化率、铁路网总规模、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等量化指标。

  全面推进重点任务。稳步推进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九方面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联合实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水利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健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取得新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指导。各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重庆、四川两地要切实担起主体责任,研究落实重点举措,确保全面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