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人民时评)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1日   第 07 版)

  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是许多家庭近距离出行的选择,保有量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电动两轮、三轮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但在方便之余,因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飞线”充电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

  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火灾隐患整治,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既需要从源头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严查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拆改装的违规行为,把好产品质量关,也需要从末端重视小区管理这道关键“防火墙”。从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来看,居民住宅小区是高发场所之一。有的居民回到小区后,习惯带着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或“飞线”充电,有的甚至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小区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

  管好电动自行车,小区当有大作为。《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于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后,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现象有所改观,但在一些小区,进楼入户问题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要靠“人防”,而且要靠“技防”。过去,不少小区在加强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和充电管理方面,主要通过业主反映或是小区物业张贴宣传画报、进行防火巡查并劝阻制止。如今,一些小区给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一旦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进入,便会触发语音警报,有的还带有“梯控”功能,监测到电梯内有电动自行车后,会自动停运。实践证明,创新升级治理方式,才能更好堵住相关漏洞。

  还要看到,违规上楼、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问题的存在,固然有个人安全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的因素,也有“楼下充电设施少”等客观因素。充电需求摆在面前,但一些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数量多、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没有或者不足,有的居民只好选择冒风险上楼入户充电。一边是群众有需求,一边是安全有隐患,怎么办?关键在于创新思路。

  只有疏堵结合,才能提高治理成效。管好电动自行车、消除安全隐患,不仅要堵住上楼的漏洞,也要提供楼下的相应配套服务。当前,不少小区都在探索建设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比如在上海,今年要为50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为老旧小区内既有的1000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将有效缓解居民充电难的问题。

  解决了电动自行车楼下停放和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充电棚建成后,有的电动车不充电也占着位置,谁来管理?集中停放不等于没有安全隐患,如何做好防火、防盗?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资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有赖于有关部门、小区物业、业主等多方共同探索、逐一破解,形成共赢方案。实际上,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少好思路、好办法。比如,有的地方采取财政支持加居民自筹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一些小区配备了具备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设施,让安全充电有了保障……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方能真正治理好电动自行车。

  安全无小事,须臾不可松懈。相信通过多方努力、精细治理、疏堵结合,做到宣传入户、管理严格、配套完善,就能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