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绿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一个真实的故事》曲作者解承强

发自心底的感动

本报记者 姜晓丹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20日   第 19 版)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1988年是“世界环境保护年”,国家环保局约作曲家解承强写一首环保题材的作品。看过多个选题,解承强仍觉得不行,不够触动自己。后来,一名工作人员给他讲述了姑娘徐秀娟为保护野生动物献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在听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故事不一般。”解承强回忆,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之后的创作很顺畅,仅用几天时间就写出了这首曲子。“这首歌音域跨度大,技巧也多,需要专业功底,歌曲中间有一段假声高音,被称为‘海豚音’,其实我觉得更像丹顶鹤,很空灵,打动人心。”解承强说,当时歌曲的制作他全程参与,很多地方加入了新的东西。“歌曲开头是一段人声旁白,歌词像是在讲故事一般平铺直叙,这样的歌曲在当时并不多见,因此刚做出来时,也有人提出过疑问,‘这首歌这么不同,会流行吗?’但我觉得,一首歌流行与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其内在价值。”

  当时的解承强,执着于找一位唱歌没有太多修饰,能够通过声音表现歌曲气质的歌手,最终确定了青年歌手朱哲琴,录唱时,她多次落泪。

  1989年,朱哲琴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第一次演唱了这首歌。演出时,偌大的体育馆内鸦雀无声,观众们被歌声中的凄美故事深深吸引。

  歌曲起名《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解承强的主意,“艺术作品往往被人认为是虚构的,起这个名字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是真实的人和事。”

  在创作这首歌曲之后的几年,解承强到过徐秀娟工作生活过的齐齐哈尔和盐城,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徐秀娟的故事。“当时写的歌词,可能与真实的故事还有细微出入,但那些最感动人心的东西还是保存下来了。这首歌传颂的是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而音乐的创作,就是用人文精神去唤醒人心底里的感动与追求。”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