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泉州探索老建筑固态保护与活化传承

老宅盘活 古村新生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1日   第 11 版)

  闽南古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漫步在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眼前一栋栋古厝洋楼,别有一番风情。

  6年前,梧林却不是这番光景。200多栋近代特色建筑旁杂草丛生,其中不少因年代久远破败倒塌。“这些大都是早年华侨建设,子嗣身处海外,宅子自然也没人居住和管理。”村民蔡马追说。

  2015年起,晋江入选农村“三块地”全国改革试点,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东风,新塘街道探索宅基地流转机制。“宅基地流转上市,村民之间的宅基地可以自由转让;由政府征收的土地和宅基地,村民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产权置换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补偿安置方式。”新塘街道有关负责人说,有了政策的支持,老宅由政府统一征收、修缮、盘活有了名目和依据。

  2017年,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规划用地1900亩,需征收240幢房屋,涉及400户、海内外1.6万多人。如何打造“留得住乡愁”的新古村?

  泉州给出的答案是: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为了让大家明白政府征收的目的是对老宅进行修缮保护,征收前,相关部门与国内古建筑规划机构合作,一户一案制定修缮保护方案。大批华侨、乡亲从海外回乡,“我邀请叔叔回国,第一个签署了征迁协议。”蔡马追说。

  由此,古厝洋楼得以保护,传统村落的发展空间也被打开。2019年11月,晋江与北京青普旅游文化签约,整合古厝、洋楼、土地,建设传统非遗体验工坊和沉浸式戏剧演出点,由原住居民参与介绍和展示,打造地方特产孵化平台,形成城市文旅活态文化体验新名片。

  眼下,行走梧林,可以在1930年的老洋楼里呷一口南洋下午茶,与传统手工匠人一起包粽子;在侨批馆中感受情系家园、心怀桑梓的牵挂;百亩紫色花海旁,富有侨乡特色的文创集市人头攒动……今年8月,梧林社区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个集闽南华侨建筑展示、生活体验、文化创意、田野风光等于一体的闽南文化旅游目的地,正吸引着八方来客。

  “泉州申遗成功,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也增强了回乡创业的信心。”90后晋江小伙吴志励喜欢古玩,在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创氛围后,决定回梧林开辟新天地。

  而在酱缸旁长大的90后晋江小伙吴华清,早在2014年就接手了祖父的酱油事业。今年泉州申遗成功之后,他升级了位于梧林的线下体验门店,“希望借申遗成功带来的文旅热度,实现产品与文创的融合发展”。门店旁,由12栋闽南侨乡传统建筑和洋楼组成的青普文化行馆今年6月开业,打造独特的文旅体验。

  在业态提升过程中,梧林社区将集体土地折价入股运营公司和业态投资公司,让居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不仅让土地资源“活起来”,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我们不仅有项目股份,还接受了免费培训,家门口就业就能增收,以后的日子甜得很!”谈到未来,蔡马追信心满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