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实践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陈尚文 曹师韵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6日   第 03 版)

  2021年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日前在北京、江西等地举行,活动的主题为“绿色低碳 永续发展”。200余名来自东北亚地区及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在华留学生、青年创业者代表和中国青年代表,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前沿,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在交流互鉴中收获知识和友谊。

  监测台风、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全运会、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试验等提供保障……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专家们关于陆地观测卫星应用的演示,让青年们入了迷。“今天亲眼见证遥感技术在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太令人兴奋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提高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的能力水平。”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贝宁留学生艾斯凯说,“中国先进的卫星技术和科研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希望学有所成后能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

  在北京首钢园,过去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等工业设施变身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功勋高炉被改造为多功能秀场,景观雕塑底座由废弃金属材料打造而成……工业遗存被赋予奥运新身份的故事,让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韩国留学生李昇宪感触颇深:“在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过程中,中国政府秉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将比赛场馆、办公场所与工业遗存相结合,兼顾竞技、观赏等功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走进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在碳中和领域的最新成果一目了然,专家们详细介绍了陆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核算以及它们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加纳留学生里查德说:“工业化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全球变暖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携手应对,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来中国学习生活两年,我感触最深的是垃圾分类措施的不断推广。”来自马拉维的留学生卡莫托注意到,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垃圾分类已逐渐植根于中国民众意识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韩国SK集团主办的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搭建中外青年互学互鉴平台,增进相互理解,推动各国青年更好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事业中。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指出,青年朋友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有着成为栋梁之材的共同理想,肩负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同责任。希望外国青年多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向家人和朋友们客观全面地讲述新时代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精彩故事。

  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说,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期待青年代表深入交流,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建言献策,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在今天,勇敢向未来报到;当明天,幸福向我们问好……”正如研习营开幕式上唱响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青年在交流中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