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让非遗技艺更好传承(履职故事)

本报记者 杨文明 叶传增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23日   第 18 版)

  “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读完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很激动:自己的建议在文件中得到体现,履职尽责的劲头更足了!

  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她17岁学习紫陶烧制,2009年带第一批徒弟,2018年成立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十多年来,她以公益培训的方式教授上百名贫困地区青年和农村妇女学习紫陶制作技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觉得自己应当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发挥更大作用。她几乎考察了云南省内所有的非遗技艺,了解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困难和诉求。田静发现,很多优秀的非遗技艺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

  “要想发扬非遗技艺,需要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技艺专业。”田静认为,非遗技艺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产业价值,职业院校具备劳动优势、技能培训优势,二者结合,既是非遗传承事业所急,也是职教突破发展所需。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田静提出《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今年,她又带来了《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增设非遗技艺师资的建议》,推动非遗传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有些地方已经在职业院校开设了非遗技艺课程,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客座教师,这是好的开始。”在田静看来,非遗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可以更紧密,“非遗技艺应作为职业院校的常设专业,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培养更多非遗技艺人才”。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