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稻谷飘香 丰收在望(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黑龙江佳木斯今年粮食总产预计达225亿斤,同比增长1.8%

本报记者 郝迎灿 张艺开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23日   第 11 版)

  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当前,秋粮收获陆续展开,丰收在望。在黑龙江佳木斯的高标准农田里,机器轰鸣,稻谷飘香;在浙江嘉兴的现代化大棚下,智能控制,绿色高效;在贵州毕节的特色乡村中,农业同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

  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呈现多地夺取农业丰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编 者 

  

  “三、二、一……开镰!”近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大兴农场的10台自走式割晒机斜成一排,在金色稻海里轰鸣。机身后面,收割的稻谷整齐排列,柔软黢黑的沃土展现在眼前。

  2020年,佳木斯粮食产量达221亿斤,占全省的1/7。今年,全市粮食产量保守预计可达225亿斤,同比增长1.8%。眼下,乡道村路两旁,各类农机随处可见,三江平原上的粮食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

  紧锣密鼓,做足准备喜迎秋收

  行走在大兴农场,机器声“隆隆”,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刮路机、压路机一前一后,正进行道路刮平、压实作业;钩机在田边忙个不停,努力疏通沟渠;种植户们跨上农机,为割晒做足准备;晾晒场上,各色苫布接连张开,为收好的稻粮遮风挡雨……

  “今年由于局部气温较高,且有效积温高于往年,对水稻的生长极为有利。加上地表水水量充足,田间管理科学,利于稻穗丰化、粒重增加,肯定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大兴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学军说。

  “三春不比一秋忙,今年水稻长得好,秋收更要加把劲!”早晨7点,大兴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孙国富就启动了院里的割晒机。他挎着工具包忙前忙后,开始进行最后一轮检修。

  “这检修忙活10多天了,把零部件都拆下来,加固更换……”半个多月前,孙国富直接住进靠近自家水田的土坯房里,“排水晒田、平埂打道、修机车备物资……住在地头,干活省时省力。”

  “9点了,霜散了,出发!”随着水田标准化改造的完成,新的农田规划模式大大提高了机车作业效率,“去年割晒200多亩地花了12个小时,今年,同样的时间能割晒完360亩!”

  “你看这水稻长势,色泽金黄,籽粒饱满,亩产应该不低于1200斤。”爬上五六米高的割晒机,孙国富一脸喜色,“等年底卖完粮,给家里添点新物件!”

  “今年水稻株高较高、千粒重较重,遇到雨量大时,容易出现倒伏,造成损失。”在大兴农场的生产指挥中心,农业生产部门工作人员杨成林紧盯大屏幕,“我们实时进行气象监测,每天的秋收气象专报通过两级技术员的指导群覆盖全体种植户,及时指导农户做好防倒伏、防病虫、防涝灾、防冰雹和防早霜工作。”

  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风吹稻浪,金穗垂首,在佳木斯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田字格”般的地块一望无际。

  “看这长势,合作社今年能多打200吨稻谷。”在一条田间小路上,理事长刘春边走边说,“谁能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没人看得上的低产地?”

  粮食丰收,离不开农田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10年前,当地修建灌渠引来松花江水灌溉,“井水变江水”让土地上“补丁”一样的钻水井、晒水池,都变回了耕地。“土地面积多了2%。”刘春开心地说,最重要的是,江水富含微量元素,提升水温积温,让土地“减肥”,水稻提质。

  “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后,既能实现二者间的采补平衡,还能带动每亩水田年增产40公斤。”佳木斯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王鹏介绍,近5年来,全市又新建灌区6个,新增灌面286万亩,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1.44亿立方米。

  “2018年,土路变成了砂石路。”当年,合作社被纳入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农技部门上门测土配方,每亩地每年还有40元的补助。”刘春说着走下地头,抓起土壤,用力紧攥后依旧松软,“那之前可不同,有的土地发灰泛白,一捏硬得像石头。”

  “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耕层构建、深松深耕……”刘春介绍,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措施开展后,自家原来的3000余亩低产田增产7%左右。

  受益的远不止刘春一个,目前佳木斯已有80万亩耕地被纳入黑土地保护项目。2020年,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同比增长49%,达到530.67万亩。

  “今年,这里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铺上了水泥路。”刘春乐了起来,“一方面,小块并大块,田埂变良田,地又‘多’了2%;另一方面,不靠天吃饭了,一键干渠放水进田,一拉开闸送水出田,机耕路直通地头,收割机连着大货车,一脚油门,就运出去卖钱了!”

  今年,佳木斯批复建设高标准农田89.8万亩。“截至去年,已累计建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56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亩均增产200斤。”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综合科孙国杰说。

  开源节流,整合优势补齐短板

  这两天,在富锦市锦西灌区渠首,6台水泵已经安装完毕,钩机、斗车穿梭不停,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全面投用后,将引流松花江水实现灌溉面积110万亩,一年预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07亿立方米。

  “目前全市已建成32个万亩以上灌区,我们一方面加快灌区建设,一方面加快维修养护骨干工程。”王鹏介绍,之前由于维护资金不足,部分干支渠及其建筑物存在跑、冒、滴、漏的问题,“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有少部分沿线农田受此影响减产。”

  “今年,修缮计划正在全面推进,预计明年6月底,各地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目前,黑龙江省水利厅已下达2021年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建设计划,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与此同时,由于水稻灌溉用水量巨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态势,大力开展田间环节和输水环节的节水显得尤为重要。

  “水是水稻的命,水多就反而成了病,本来准备明天灌水,听完培训马上回地里放水!”在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的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培训会现场,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控灌能比常规灌平均增产5%—10%。”

  去年,佳木斯组织培训14次,新推广应用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面积达340万亩,估算全年节约水资源5.8亿立方米。今年,全市计划新增推广面积200万亩。

  除了水资源方面的开源节流,种业发展的瓶颈也有待破解。“种质资源保护力度还需加强。此外,保护好了还要利用好,做好基础研究,而这方面的资金和人才比较缺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潘国君介绍。

  目前,佳木斯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100%,水稻种子销售量占全省第二、三、四积温带用种量的50%以上,但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领域仍存在短板,“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多方激励。”潘国君说。

  针对瓶颈,当地整合优势,积极作为。“已有两县获得国家水稻制种大县奖励资金项目,今年项目资金已到位。”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种子专班负责人栾红介绍。

  “我们还将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和知名高校,强化种业联盟资源共享,承接攻关课题,协同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新成果转化等。”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季明说。

  “我们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支持开展农作物和畜禽种源技术攻关以及现代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宪介绍,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将达到100%。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