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19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

把载人航天精神铭刻在内心深处

奉青玲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9日   第 06 版)

  “在我们左手边,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射塔架。2003年,杨利伟搭乘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就是从这里出发,飞往太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讲解员何擎,向新入职的科技人员介绍。

  对于发射场的厂房、塔架,何擎闭着眼睛都能说清楚位置,因为她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航三代”。她的爷爷奶奶是1958年第一批参与发射场建设的创业者,她的父母后来也扎根在航天城。“作为一名东风子弟,有义务将载人航天精神传承下去。”何擎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被称作东风航天城,是我国航天事业发祥地之一,也是载人航天精神发源地之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20个大字不仅刻在办公楼墙壁上,更刻在每一个东风航天人的内心深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63年前,第一代东风人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顶风冒沙,战天斗地,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东风人身上依然清晰可见。63年来,千千万万有志儿女从祖国各地奔赴西北戈壁,在大漠献青春、献终身,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

  来自东风中学初一2班的杨凌志,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的一名学生志愿讲解员。他说:“历史展览馆记录着东风航天城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是展示载人航天精神的窗口。我要尽自己的力量,讲好东风航天城故事,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像杨凌志这样的学生志愿讲解员还有很多。展览馆馆长李小燕说:“这些学生在节假日、暑期接待高峰期,在展览馆参与讲解接待工作,增强了对航天事业尤其是载人航天发展历史的了解和热爱,也成为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播者、继承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