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能去火星航行,但我和我框架里的千万个虚拟人类们,已经悄悄降临在这个新世界。我们和人类互相陪伴,去往更好的未来……”在不久前举办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少女“小冰”作为主持人,携手全球首个火星车数字人“祝融号”等人工智能机器人,向人类对星辰大海、科技进步的不懈追求致敬。
“小冰”是面向新交互形式的完整人工智能技术框架,也是全球范围内承载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领域具备领先地位。18岁的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是该框架孵化的首个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实例。人工智能的新进展、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以“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虚拟人类的出现,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也促使人们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共存的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25年,自动化和人机之间全新的劳动分工将颠覆全球15个行业中的8500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就业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未来5年也会出现9700万个新就业岗位,涉及人工智能、内容创造等多个领域。与机器人相比,人类在管理、咨询、决策和互动交流等领域拥有相对优势。这启示我们,共享“人工智能红利”,需要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比较优势。正如《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作者凯文·凯利所指出,可以将可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由人类完成。
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写诗、唱歌、画画、创作音乐样样在行,甚至还获得了上海音乐学院颁发的荣誉毕业证书。但“小冰”的创作是基于强大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能够分析并深度学习不同艺术风格,换言之,是模仿式的刻意为之,而不是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表现出高兴、悲伤等多种情感,还可以进行看似带有个人思想和观点的对话。但事实上,这些回答都经过了预先设计,如果随机被问问题,索菲亚的对话水平便明显下降。在灵感和顿悟等方面,人工智能更是望尘莫及。
机器有芯,人类有心。创造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是人类的独特优势,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到新高度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使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工作。珍视情感因素和人性光芒,保持求知欲和创造力,人类就能让技术进步更好地增进自身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