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1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6日   第 18 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纲要》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如何持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林冠:

  数字赋能提升行政效能

  数字化转型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贺州市坚持数字赋能,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释放政策红利,降低市场准入,简化注册登记流程,缩短了服务办理时限,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创业就业和民生改善。

  坚持数字赋能,提升综合执法效能,一方面要着力构建集成式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市场监管领域应加快政府各部门涉企信息数据采集,真正实现部门之间监管信息共享,加速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另一方面要畅通综合行政执法系统联动。依托综合执法数字化平台,精准明确源头监管、后续监管、末端执法的界限,建立健全部门之间无缝对接的监管机制,打造职责更清晰、协同更高效、机制更健全、行为更规范、监督更有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本报记者 庞革平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肖友才: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既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更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始终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州长和县(市)长工程来抓,构建形成州县行政审批体系,实现州县乡村四级一体政务服务全覆盖。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要依法监管,管出公平。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切实解决放而不管、乱监管、管不住的问题。切实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二是要把简政放权向基层延伸,在简政放权上加大力度、提高精度、加快速度,做到部门放得准、基层接得住、上下联动好。把监管机制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力量下沉。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县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便民服务体系,用实干和效率赢得民心。 

  (本报记者 宋豪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茂兴:

  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

  行政诉讼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制度。应该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认真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健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推动诉源治理。支持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切实履行生效裁判,支持检察院开展行政诉讼监督工作和行政公益诉讼,积极主动履行职责或者纠正违法行为。

  此外,各职能部门应该规范行政调解范围和程序,组织做好教育培训,提升行政调解工作水平。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整合地方行政复议职责,全面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通过完善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实现人民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尊严获得应有尊重。

  (本报记者 徐 隽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建广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慧:

  健全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体系

  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离不开监督。要让监督落到实处,就必须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实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监督力量的积极性,形成监督合力。这几年,各类巡视巡查督查发挥了自上而下对重点领域加强监督的作用,有效推进了相关领域权力的规范运行。建议进一步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同时,调动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外部监督的积极性,这有助于发现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应该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落实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从不同层面加强行政执法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议进一步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和评估,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本报记者 杨文明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