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非遗传承人、古籍修复师宋丽钦——

每一页,都是修补的时光(为梦想奔跑)

本报记者 王崟欣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4日   第 11 版)

  图书馆角落,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挤着五六张长桌。这里是福建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宋丽钦每天工作的地方。

  宋丽钦是福建省古籍修复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在福建省图书馆工作21年,累计修复古籍近千本。

  每天早上,宋丽钦重复着准备工作:调制糨糊,铺开塑料板,将毛笔、棕刷、镊子等工具在桌面一字排开,取出层层包裹的待修复古籍页。就这样,她开启一天的修复工作。“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宋丽钦说。

  2000年,宋丽钦看到福建省图书馆特藏裱装组在招收古籍修复师,二话不说便报了名。多年来,身边的同事换了又换,觉得“工作太枯燥”。宋丽钦却觉得,“修补的是古籍,传承的是文化。”她说,古籍修复师就是“书医”,每拿到一本残卷,首先制定修复方案,破损程度如何,需要用到什么材料,都要在修复之前就考虑清楚。漫长而枯燥的修复工作后,宋丽钦会迎来最开心的时刻——把古籍交由缩微处后重新上架,供读者阅读。“这意味着古籍又在自己手上活了过来,这种感觉很奇妙。”宋丽钦说。

  2017年,宋丽钦受陕西省图书馆邀请,参与陕西省图书馆藏国家一级古籍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的修复工作。宋丽钦明确的“修旧如旧,最少干预”的修复原则,为《古今图书集成》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修旧如旧”,指古籍修复时应最大程度保留其原先风格。然而实际操作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却有很大难度。2019年,宋丽钦前往北京修复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就遇到了难题:法帖破损严重,80多页纸几乎每页都墨色不一,难以复原。宋丽钦自创了一套技法,可准确调配出与原拓片相近的墨色与拓纹,修复完成后的法帖还原度极高。

  修复外形只是古籍修复的一个方面,宋丽钦认为,古籍修复凝聚着更深刻的精神内核。21年间,宋丽钦修复了许多古籍,其中《麻沙张氏宗谱》《李氏宗谱》等宗谱类古籍占据了大多数。宋丽钦觉得,宗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记忆,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修复宗谱,实际上是在寻‘根’。古籍修复,也是在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技艺逐渐娴熟,宋丽钦不再单纯局限于古籍修复技法本身。学过画画的她,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贯彻到修复过程中,精益求精;每逢周末,她奔波于市、县公共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为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传授修复知识与技艺。步履不停,多年的古籍修复生涯赋予了宋丽钦一种使命感:“古籍传到我们这一代不容易。我只想尽我所能,多拯救一本是一本。”

  毛笔稍蘸糨糊,宋丽钦又开始工作了。修复室里静悄悄,时钟指针滴答作响。埋首故纸堆间,宋丽钦专注地坐着,心已随着古籍在千百年时光里穿梭驰骋。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