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05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从竹棚馆到腾飞馆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5日   第 06 版)

  馆名“竹棚”,毛竹为架,煤渣铺底——这里就是中国女排自1976年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训练馆。在福建漳州,“竹棚馆”的故事赓续传承。

  一本历经几十年岁月的牛皮纸笔记本,虽已散架泛黄,却是耄耋之年的顾化群最为珍视的“传家宝”。这本笔记,详细记录了中国女排在福建漳州的每一场训练成绩,以及之后在历次世界大赛中取得的骄人战绩。“我就是中国女排的‘头号粉丝’。”曾为女排漳州基地接待科科长的顾化群,见证了中国女排在“竹棚馆”里的拼搏之路。

  “没有地板,煤渣垫底,上面一层石灰、黄土、盐水混合的‘三合土’,姑娘们一次次翻滚接球,煤渣都被磨出来了。”顾化群回忆,女排姑娘们在训练场摔下去,衣服蹭坏了,鞋子开口了,皮也擦破了,沙粒嵌入皮肉,霎时就血肉模糊。睡觉时伤口和床单黏在一起,等医护人员用酒精强制分开时,伤口早已化脓。“我亲眼见到,在女排队员曹淑芳伤口中,清理出了100多粒沙子。”因为悉心照顾女排姑娘们,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顾大叔”,漳州也被中国女排称为“娘家”。

  如今,“竹棚馆”早已成为历史影像,取而代之的是1994年落成的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84岁的老人魏步强,当年月工资仅为32元,为腾飞馆建设一次性捐出了10元。他至今保存着5张捐款凭证,编号17306至17310,每张2元。“只有娘家人才会这么做,我们都觉得应当应分。”

  靠着漳州人民这种朴素的情怀,中国女排无论是辉煌夺冠时,还是低谷调整期,一次次前来漳州集训。在这里,重温“竹棚精神”,汲取奋发力量,“女排从这里出发,一定会重新走向胜利,我们‘娘家人’永远抱有信心。”女排腾飞纪念馆负责人周向成表示。

  女排腾飞纪念馆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仅在今年上半年,近万人次在这里参观学习;漳州市中心,“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项目建设正酣,这里将成为中国女排精神展示地、中国女排训练首选地、市民全民健身聚集地、全市文体旅融合发展综合示范区……

  (叶志鹏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