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爆炸力学奠基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

祖国的需要就是研究的方向(传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喻思南 吴月辉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2日   第 12 版)

  我从旧社会走过来,强国富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郑哲敏 

  

  两院院士郑哲敏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月25日,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郑哲敏的一生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哲敏是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指导的学生。回国前夕,钱学森找他谈心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数十载科研生涯,郑哲敏毕生践行这一教诲。

  1960年的一天,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操场,郑哲敏主持了一个小型爆炸成形实验。科研人员屏息静气,只听“砰”的一声,一块5厘米长宽、几毫米厚的铁板被单发雷管炸成一个小碗。这是我国首次实现精确控制爆炸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力度。

  当时,研制“两弹一星”到了关键时期,有些零件的成形难以控制,如何制造导弹和火箭急需的喷管亟待突破。当时国际科学界关于爆炸成形的研究一片空白,面对全新领域,郑哲敏迎难而上,基于大量实验积累,搞清楚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解决了制造高精度火箭部件的理论难题。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从此诞生。

  为了研究核爆炸的威力有多大,郑哲敏和同事一起在山沟沟待了数年。1964年,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1971年,郑哲敏返回中科院力学所,针对我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历时10年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为武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修建一个海堤时犯了难。由于海底淤泥太深,用挖泥船施工费用高、工期太长。郑哲敏利用爆炸的方法指导工程人员处理淤泥,节省了1/3项目成本。该方法随后推广到全国港口建设中。他多次到大西北调研如何应对泥石流等危害,在长期考察与思考后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倡导组织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013年1月,由于对爆炸的精准掌控和对力学学科的突出贡献,郑哲敏荣获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郑哲敏生活中淡泊名利,他喜欢笑,朋友说他的笑容有孩童般的天真。郑哲敏总是说:“我从旧社会走过来,强国富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