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赴四川达州采访周永开。在市委老家属院周永开的家中,与老人的一席长谈,一顿便饭,让我数夜难眠。此后,我动身去万源,沿着他走的路探访了花萼山、大面山等地。一路上,仿佛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立在山巅,蹲在泉边,在项家坪山民的草房里,在修路的悬崖上,在植树的大山坡上……与群众打成一片。
信仰如山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金光乡。两岁时母亲过世,家里靠租田维持生计,日子充满了苦难和艰辛。然而谈到过往,周永开总说自己幸运。因为还在童年时,这片土地上的红军故事就伴随他成长。后来,党组织在家乡办起两所学校。周永开的家就在这两所学校之间,一个穷孩子因此得以免费上学。
周永开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晚上,在满天繁星下,学校的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领着他在校园后面山坡上,举起拳头,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周永开的人生就有了信仰的支撑。那信仰,如山一般坚定。
70多年过去了。这一天,周永开从外面回来,发现家里多做了两个菜,儿孙们也都回来了。这时,他方才记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周永开长长一声感慨,74年啦!年幼的小重孙奶声奶气地纠正说,祖祖,你说错了,不是74年,是91年。一旁的父母笑了,祖祖没说错,他说的是党龄。
没错,是党龄!父母给了周永开生命,到今天已是91个年头。而在周永开心中,他的第二次生命是从入党开始。之前的17年,不仅贫穷,而且一味认命受穷。加入党组织后,他的人生才有了方向和追求,生命才有了意义和光彩。
而他也用90多年的人生,亲眼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昨天远在天边的梦想,今天已经成为近在眼前的现实。
一生的岁月,不变的是对党虔诚而坚定的信仰。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周永开将对党的满腔赤诚,化成“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他请来石匠,将字錾刻在家乡的山崖上。7个大字气势磅礴,光照日月。他对前来观看的父老乡亲说,共产党就是我们老百姓的靠山。
同样的赤诚,还体现在那幅长卷上。一部手抄的《共产党宣言》,表达着耄耋之年的周永开与另一名老党员的拳拳之心。
一泓清泉
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川东地下党的周永开,脚蹬草鞋,踏上执政为民的人生道路。
自22岁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到64岁从地区纪委书记岗位退休,42年的时间里,周永开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无愧的答卷。
当我因采访第一次踏进周永开家中时,一下子惊呆了。单门冰箱、旧电视机、布沙发……陈旧的家具电器,狭仄的房间,怎么看都与主人离休干部的身份不符。可在周永开和老伴的眼里,这里的一切再用很多年也无妨。
同样惊讶的还有项家坪村村支书项尔方。第一次来看望周永开,辞别时,项尔方紧紧拉住老人家的手,含着泪说:“老书记,您私人花那么多钱帮我们办学修路通电,可您自己生活上却这么节俭……”
那天午饭,我和另一位采访者是在老人家中吃的。因为多了两个人,家里特地加了两个菜,凑成四菜一汤。我们围着一张折叠小方桌,边吃边谈,由八项规定说到狠刹宴请风。老人笑着说,我在宴请这件事上就是3个字:不参与。
周永开夫妇二人,多年的岁月里没办过一次宴请。
周永开说,办的理由无数,不办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们是共产党员!不办宴请,已经成了他的家规。
这话,我相信。可是,你不请人家,人家要请你呀。
那就更不能去了。老人讲了一件事,那是他担任地区纪委书记离休前最后一班岗。
当地一个厂的厂长李某,利用手中权力,违法乱纪。人被抓之后,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可落网者还心存侥幸,托人打听是谁在办案。当听说是周永开,其廉洁的名声早已在外,这让李某不寒而栗。李某想尽办法企图拉拢周永开,但在周永开身上却屡屡碰壁。请客他不到,送礼他不收。这让李某实在是无法理解。
那几夜,周永开也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李某他熟悉,该厂是地区重点企业,李某曾经是优秀厂长,头上的光环耀眼。周永开也实在无法理解,努力想弄明白,李某是怎么失足的?
周永开至今记得,当年李某被抓之后痛哭流涕,说自己辜负了党的培养,忘记了入党誓言,在金钱美女面前丧失了党性……这些话没人信,但周永开信。李某的忏悔书他反复看了好几遍,他认为忏悔书上的话是李某的心里话,而李某当年入党时说的话也是心里话,只不过,他迷失了,堕落了,后来的心已不是当初的心。
这个案例,周永开走到哪讲到哪。他说,病从口入,许多人的堕落是从酒桌上开始的。先吃公家的,再吃私人的。先是便饭,后是豪宴。一步一步跌下悬崖。
我说,总结得好。周永开摆摆手说,这不是我总结的,是李某的忏悔书上写着的。
当年下基层,周永开总要再三叮嘱身边人,搞纪检要学会观察。一个地方的风气好不好,饭桌上就能看出来。凡是海吃海喝的,多数有毛病。
每次周永开下基层,随行的人都会给接待的人叮嘱几句,按标准上菜,按规定收费。也有不相信的,丰盛地上一大桌,结果必定招来难堪。
群山又绿
万源市花萼山项家坪,一间草房,房顶灰黑,屋内空空。这样的草房在过去常见。1992年周永开买下了它。从此,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五六个人来了,周永开走在最前面,他又一次踏上封山育林的征程。
上世纪50年代末,周永开工作的巴中县有一个莲花山林场,由砍树的林场变成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然后全县开始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上世纪70年代,巴中县奇章乡成为全国林业先进典型;不久后,巴中县成为全国林业先进县。那时,周永开正担任巴中县委书记。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在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时,周永开却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里的萼贝珍贵,可再好的宝贝也经不住没节制的采挖,萼贝几近绝迹。黑熊、豹子、锦鸡……也不见了踪影。
再次踏上生态保护之路时,有人跟周永开开玩笑说,周老革命,你都退休了还撸起袖子上山,不保养自己去保养大山,当山神爷呀!
周永开说,我当党员不当山神爷。当年红军保卫万源,万源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现在我来保卫万源的青山。
周永开在花萼山,维修学校,花了1年时间;通电,花了2年时间;修路,花了8年时间;封山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整花了14年时间。
周永开要求,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牛羊圈养,柴火只准捡不准砍。干部们把村规民约挨家挨户分发,还特别叮嘱,周老革命说,大家定的规矩大家执行,谁违反了,就要天天跟他一起巡山护林。
周永开成立了专门的护林队伍。村支书项尔方任护林联防队队长。他自己掏钱给护林队员发工资和奖励,每人每年100到300元不等。要知道,那时村干部的工资每年也才200多元。
那些年,周永开不知走了多少山路,检查了山民多少采笋子的背篼,收了山民多少砍树的弯刀和斧头,甚至冒着危险,排除了山民狩猎安下的套子。
有一天,一根木杆横空而出,堵住了村里上山的必经之路。木杆后面,是几个愤愤不平的山民。
周永开带着技术人员上山勘察,却过不去了。
“周书记,靠山吃山,我们要打笋子!”“周老革命,我们要散放牛羊!”
周永开缓步上前,指指四周的荒山,痛心地说:“树没了,草没了,鸟没了,兔子野鸡獐子全没了。它们若是活不下去,我们靠啥活下去?”
几个山民低下头,默默让开路。
上级的批文下来那天,周永开的眼角湿了。望着新挂上的保护区牌子,周永开用衣袖擦了眼泪,又擦了擦牌子。他退后几步,朝着大山,朝着乡亲们,深深地三鞠躬。
2019年国庆前夕,91岁高龄的周永开又一次来到花萼山。
苍翠的群山,茂密的树林,蜿蜒的水泥公路,新建的农家庭院,漂亮的保护站办公楼,高大的钢结构瞭望塔,一切让周永开兴奋不已。特别是听说熊和锦鸡又回山里来了,他开怀地笑了起来。
初心不变
周永开17岁入党。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他所在的党组织遭到破坏,他是幸存下来的几人之一。他一辈子都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周永开喜欢穿草鞋。从穿着草鞋的百姓中走出来,继续穿着草鞋进城走上领导岗位。穿草鞋,不变的是本色。一直到市面上买不到草鞋,农民也不穿草鞋了,他才试着换上布鞋、皮鞋。
鞋变了,路没有变,脚步没有停。
周永开常说,当初参加革命,凭的就是对理想的憧憬,对人民的挚爱。这种情感,到周永开年逾花甲没变,年逾古稀没变,年逾鲐背还是没变。自己不变,子子孙孙也不变。
周永开有4个孩子。他们从小跟在父亲的草鞋后面长大。开始不觉得什么,后来进城了,在一众皮鞋中,父亲的草鞋便让他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从此,孩子们的作文中有了这样的题目——《父亲的草鞋》《草鞋风波》。子女们虽没穿过草鞋,却对草鞋有割舍不掉的情结。草鞋带给他们的家风,受用至今。以至多年后,子女们还重写《父亲的草鞋》,怀念那些日子。而今,4个子女都已退休。当年,大女儿考上清华大学,二女儿在外地工作,大儿子、小儿子响应号召参军,退伍回来由国家安置。没有一个人,为上学、就业、升迁等事得到父亲的照顾。
对孩子的事,周永开从不插手,说路得他们自己走。不一定穿草鞋,但必须走正道。对子女,周永开有一个要求,到党内来,与父母做同志。如今儿孙辈20人,党员有10人。几年前,周永开在家中设置“家魂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一人获得,奖励政治进步、工作成绩优秀、对社会公益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子孙。
从1992年离休至今,已近30个年头。周永开虽早已不在岗位,但心还在队伍里,使命还在肩上。大到地震洪水,小到辍学治病,周永开必定伸出援助之手。他捐出自己个人的收入,却从不图回报,不要表彰。对于人民,身为党员的他常常怀有歉意。在职时,他唯有拼命地工作;如今离休了,只有以奉献来回报。几十年来几十万元的捐助,成了他心意的表达。
常常有人问周永开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人说,就是4个字,大、而、化、之。不过,这个大而化之,与马虎不同,也不是难得糊涂,实际上说的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周永开不止一次对别人说,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国家的兴衰成败之中,就会忧虑少、疾病少。
还有人问道,古稀之年在花萼山陡峭的山路上攀爬,万一有个闪失,你不怕?闻言,周永开笑了。他讲了一件事。有一次在花萼山踏勘,路经一险要处,脸得贴着崖壁下去。几位年轻人都心虚了,上面由山民拉紧,下面有山民接住,个个都大汗淋漓,差点站不稳脚。轮到周永开了。从小一直到老,他的脚就没离开过山路,老人家不要人搭手,轻轻松松下去,脸不红,气不喘。
这些年来,周永开自费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专题片,组织编纂了“热血”丛书。在他建议并积极筹资下,张爱萍将军执教过的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中心校建起了“蒲家英烈园”,重塑了700多名达州革命先烈的塑像。他又倡议协调,在党组织曾经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达州、巴中、广安等地的12所学校,建成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他还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定期到中小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丹心永远向阳开。周永开的人生道路上初心如炬,闪耀着信仰之光。2019年,周永开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今年“七一”前夕,周永开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