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定能让家园越来越美好宜居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所有地区都将面临气候变化加剧的考验;亚洲地区平均地表温度将持续升高,极端高温天气增加而极端低温天气减少;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和强降水量都将增加,部分地区的日极端降水量也将增加。在近期国内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等气象纪录屡被打破的情况下,这一报告再度警示要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涌现,大气环流的异常是直接原因,而气候变暖是深层原因:它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使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气象学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但对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可以说,气候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面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适应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规划、政策等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开展适应行动,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能无患。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暖,这是治本之策。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挑战,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奋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碳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今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手抓“适应”、一手抓“减缓”,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家园越来越美好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