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2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埃及博物馆见闻

韩晓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2日   第 06 版)

  图为埃及博物馆中厅陈列的巨型石像。
  影像中国

  承载着辉煌灿烂、厚重神秘的古埃及文明遗存的埃及博物馆,令无数访客魂牵梦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到这里,辗转流连:徜徉其间,时间仿佛凝固;置身岁月留下斑驳痕迹的大理石石像侧畔,如同触摸历史。以物证史、以物知史,博物馆以独特的语言讲述着历史。

  尼罗河畔故事多

  在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开罗市中心,一幢红褐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分外夺目,这就是著名的埃及博物馆。走近它,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入口处的圆拱和优雅的爱奥尼式立柱,拱门上方嵌有古埃及神话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哈托尔的雕像。拱门两侧壁龛中,各有一尊女神浮雕,一位手持莲花,另一位拈着纸莎草,这两样信物分别象征古埃及的南北方,二者并列寓意国家统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体现着西方文明和古埃及文明间的碰撞交融,正如古埃及文明也是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

  博物馆门前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小广场,方形水塘里种植着纸莎草和莲花,周围草坪上有法国考古学家马里埃特的等身雕像和方尖碑等室外展陈。水塘中,喷泉细流如歌,似在讲述博物馆背后的故事:19世纪,为了扭转埃及出土文物不断流往海外的现象,马里埃特主张所有文化遗产应在本国保留。他帮助筹建埃及博物馆以收藏文物,阻止外流,为此得罪了私藏文物的一些权贵。1858年,埃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成立,几经辗转搬到现址。1886年,马里埃特逝于埃及。眼前恢弘的红褐色建筑于1902年落成,马里埃特就安葬在这片小广场,永远与他钟爱的博物馆日夜相伴。

  100多年间,埃及博物馆历经世事变幻。它见证过埃及人民赶走殖民者迎来解放,也见证过地区政局动荡,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国家的前进方向。时光流逝,这幢安放文物的百岁建筑也成了文物,在汩汩尼罗河水畔,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国家记忆。

  流光溢彩馆藏丰

  迈进埃及博物馆的大门,观众就与古埃及珍宝迎面相遇。循着门口埃及学之父商博良半身像走去,琳琅满目的宝藏现身眼前。由于空间所限,博物馆共展示了约6.3万件藏品,其余30多万件文物存放在库房。眼前的文物已令参观者目不暇接,可以想象埃及博物馆承载的文明史是怎样一片浩瀚的海洋。

  博物馆有两层,共106个展厅,一层按古埃及历史年代顺序陈列,二层则以专题展为主。如果没有导览手册指引,观众很容易“迷失”:除了巨大的雕像和棺椁,以及声名远扬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吸引视线,多数展品没有渲染气氛的灯光照明,也没有详细丰富的文字解说,似乎缺少别出心裁的陈列设计,有些文物珍品容易被参观者忽略。然而,只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鉴,尽情想象,一幅古埃及图景便会跃然于眼前。

  法老的雕塑和普通人的造像可以让参观者与古埃及“人”面对面。博物馆展示了不少法老全身像,个个身形俊朗、相貌威严、气概不凡,举世闻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更是神采奕奕。有人甚至说,由于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太过栩栩如生,人们不敢和它对视太久。黄金面具是埃及博物馆最有名的展品之一,甫一出土便震惊世界,人们慕名而来,它的展室一直是博物馆人气最旺的地方。

  众多雕像中,一尊距今4000多年的祭司像“卡培尔像”尤其引人注目。观众亲昵地称其为“老村长”,因为无论是当初的发掘工人,还是如今的埃及民众,都觉得这位身躯微胖、面庞和善的祭司太像家乡的村长了。这是一尊110厘米高的全身木雕像,保存得非常完整,由石英和水晶制成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村长”手持木杖、左腿前伸,仿佛向观者走来。这样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在博物馆中不胜枚举,反映出当时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

  研究古埃及历史,有一件不得不提的重量级文物——纳尔迈调色板,它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盾形石板两面的浮雕和文字被学者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件历史文献”,记录了古埃及第一王朝国王纳尔迈统一埃及的情景,石板上的文字证明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在距今5000年前已经成形。纳尔迈调色板不过63厘米长,既不金光璀璨,展位也不显著,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在世界大多数地方还处于文明的黎明时,古埃及人就已创作出如此形象精美、刻工严谨的艺术品。这块象征着王权的调色板,凝固了古埃及鲜为人知的历史,可以让参观者对当时的情境略知一二。

  比起帝王和神灵的塑像,充满淳朴生活气息的展品更能触动人心。一组再现了4000年前清点家畜、制作面包、酿酒纺织等25个场景的彩色木雕,在众多文物中显得质朴可爱。这些一般在壁画中才能看到的生产生活场景,被心灵手巧的匠人呈现得动感十足:在清点家畜的场景中,牧场主用木棍和绳索驱赶牛群,记录员在纸莎草上写下牛的数目,人的动作各不相同,牛的姿态多种多样,人物身上的衣服是真实的布料,望着这一幕,参观者仿佛置身几千年前。

  夜幕降临,博物馆外墙的景观灯开启,流光溢彩。开罗晴朗的晚空呈现出梦幻的紫色,为这片古老大地笼罩上一层浪漫和神秘。这时走进博物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今,“博物馆奇妙夜”风靡全球,埃及博物馆于2017年开始开放每周四和周日的夜场。夜晚的博物馆参观者较少,有时可以听到自己脚步的回声。在氤氲灯光的映照下,此时的博物馆更能让游客沉浸在古埃及的梦幻当中。

  面向未来新方案

  由于埃及博物馆容纳能力有限,当地政府在本世纪初便制定了修建“大埃及博物馆”的方案。地址选在开罗市郊,与胡夫金字塔为邻,在大埃及博物馆就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全貌。工程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在2002年2月开工,计划于2021年向世人开放,之前从未展出过的约2万件藏品有望与参观者见面。今年8月6日,一艘陪葬胡夫的“太阳船”由胡夫金字塔附近搬到了这里。

  大埃及博物馆建筑主体立面使用透明玻璃幕墙,表面用和金字塔相似的三角形装饰,现代感十足。在巨大的展馆中庭,迎接观众的是硕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高11米、重83吨,气势恢弘。巨像身后是别出心裁的设计:64米长、34米高,底部85米宽、顶部17米宽的超大台阶组成一架“历史阶梯”。人们拾级而上,犹如走过古埃及的岁月,欣赏着两侧从史前时期到托勒密时期的藏品,感受这幅宏大的历史文明画卷。

  连接着埃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埃及博物馆到大埃及博物馆,绝非故事的终结。人们被古埃及文明吸引,走进博物馆,从文明的来处寻找答案。许许多多艺术家从中获得熏陶滋养,写就名作。古埃及的历史遥远得要用千年计,漫长得要用千年计,这段漫长的历史竟在匆匆的脚步中走过,倏然间,一望千年。走出博物馆的一瞬,刚同历史作别,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现代世界。这种跳跃变换,令人沉吟,催人向前。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