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兰州城乡基层组织多举措增进民生福祉——

需求在哪 服务到哪(办好民生实事(17))

本报记者 王锦涛 赵帅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8日   第 13 版)

  甘家巷社区工作人员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本报记者 赵帅杰摄

  核心阅读

  为优化服务格局,甘肃省兰州市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办培训班,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暑假举办免费夏令营,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也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难题,实现稳定增收。

  

  84岁的张凤英很会“赶时髦”:聊微信、刷抖音、玩自拍,样样都会。最近,她又学会一项新技能——给远在深圳的宝贝孙子打视频电话。更换智能手机一年有余,张凤英越用越顺手:“可得感谢当时耐心教我的社工。”

  为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甘肃省兰州市各基层党组织纷纷展示十八般武艺:有的组建志愿队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有的举办夏令营为少年儿童保驾护航,有的着力解决辖区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组建团队办培训

  帮助老人学上网

  家住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甘家巷社区的张凤英老人,平时喜欢聊天、遛弯。去年生日,儿子送给她一部智能手机,她跟着家人学了好一阵,只学会了如何接打电话,“这跟老年机有啥区别哩?”眼瞅着新手机成为摆设,恰好老年大学举办培训班,她跟着学了3天,却不愿再去了。“里面都是60岁左右的人,脑子转得快、内容学得深。”张凤英难以跟上进度,有些泄气。

  听说了辖区内老人们的苦恼,甘家巷社区党委组建起一支志愿服务队,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智能手机使用攻略,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起培训课堂,张凤英成为首批学员。

  翻开全彩印刷的学习手册,从认识智能手机到下载软件,再到社交媒体介绍、购物娱乐指南,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有专门的社工负责教学,“一对一”包教包会。

  不出两个月,张凤英把各种操作摸得门儿清:看病预约挂号、订餐、浏览新闻……“自从学会用智能手机,它成了我的伴侣。”张凤英老伴过世早,孩子们又忙工作,手机充实了她的生活。“瞧瞧!这是防诈骗信息。”张凤英指着群消息说。现在她已经积累了一些上网经验。

  “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社区培训很有必要。”兰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干部王永祥说,社区、社工组织应多开展培训,紧贴老年人需求,做实做细老年人服务,这将帮助老年人在信息化时代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甘家巷社区已连续举办3期培训,陆续有60多名老人成为学员。“我们这里没有明确的‘毕业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娇说,很多老人当时学会了,过后又忘了,就反复来学习,社区安排专人随时给老人们“补课”。

  【专家点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周亚平: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逐渐走进老年人日常生活,改变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社会层面,我们鼓励老年人相互支持的同时,也要鼓励年轻人平时多教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在政策层面,政府也要提升适老化改造水平。总之,要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夏令营里活动多

  孩子有了好去处

  上午10时,到工地检查项目的钱立趁休息间歇打开手机,看到“畅翔少年”活动群里带队老师发来的视频,忍不住笑了起来。视频里,两位“小主播”面带微笑,眼睛盯着提词器,麦克风里传出略带稚气的童声。原来,其中的一位正是自己即将上二年级的大女儿钱芮屹。上班前,他刚把女儿送到城关区畅家巷社区,参加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小小主播”职业体验活动。

  今年35岁的钱立在兰州市建设稽查执法支队工作,双职工家庭一到寒暑假就“头疼”。“父母上了年纪,光照看老二就很吃力,有时我们不得不把老大带到办公室。”钱立介绍,幸好社区举办了夏令营活动,既让放假的孩子有个好去处,增加知识和阅历,又能帮家长减轻负担。

  畅家巷社区教育资源丰富。从2009年起,社区就动员辖区内两所百年老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力量,开展少年儿童服务工作,解决学生们的寒暑假和平时“课后四点半”难题。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内,钢琴、电视、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靠墙而立的书架上摆满了科普读物和水彩画笔。十几位小朋友正在社区党员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玩耍。“我们的夏令营活动可丰富啦!有职业体验、思维导图、口才演讲……”正在玩三角魔方的颉泽宁小朋友告诉记者,夏令营里不仅活动有趣,还能认识很多新朋友。

  “这个房间既是居民协调议事室,也是夏令营和‘四点半课堂’的活动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徐慧说,暑期社区在这里举办夏令营,平时进行作业辅导、规范字书写和科普知识讲解,家长下班后再来社区接孩子。

  “社区积极作为,不仅让家长免去后顾之忧,也有诸多积极的现实意义。”兰州市城关区畅家巷小学教师彭铭韫说,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三方合力,将有益于为孩子们营造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专家点评】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黄巨臣:小社区,大能量,贴心服务暖人心。社区正在成为基层部门与广大居民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畅家巷社区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志愿服务力量,在暑期举办免费夏令营活动,在平时孩子放学后提供作业辅导等服务,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家长们的诸多难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

  精准摸排助就业

  村民增收有保障

  蒸腾的辣汁在上蹿的火焰下嗞嗞作响,厨师张新源手持铁勺、放入配料搅个不停,不一会儿,一道纸包鱼便上了桌。恰逢周末,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农家乐生意红火。

  张新源学历低,以前的工作都不太理想。正当一筹莫展之际,老家河口镇乡村旅游兴起,政府在村里开办了厨师培训班。不光免费教学,每天还有50元额外补助。张新源边学边干,前前后后共参加了5期培训,进步很快。“如今,很多游客来到我家,还夸菜的品相与城里大酒店差不多。”张新源笑着说,“现在自己开了农家乐,时间自由又灵活。到了旅游旺季,每月纯收入有将近2万元。”

  培训促就业,公益帮就业。七里河区崖头村乡办建材厂倒闭,让村民刘国锋有劲没处使。2015年,崖头村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村干部上门邀请刘国锋加入新成立的保洁队,每天上班6小时,月工资2600元,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

  每天早晨,刘国锋开着三轮机动车到垃圾投放点清运垃圾。与他一起工作的,还有村民陈开强。陈开强身有残疾,过去,生活主要依靠弟弟一家扶持,弟媳刘翠兰干完农活还得帮忙洗衣做饭,“长期下来,累得不轻。”为减轻他们的负担,村里伸出了援手。

  崖头村党支部摸排全村就业困难群众,给陈开强等3名残疾人员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减轻家庭负担。针对无学历、无技术人员,崖头村还组织电工、厨师、计算机等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找出路,截至目前,累计培训200多人次。

  下午4点,刘国锋清运完垃圾,贴着墙边停好车,换下工装就赶到自家菜地。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他有充裕的时间帮衬家里,“种菜加务工,年纯收入近5万元,稳定又有保障,日子越来越好了!”刘国锋说。

  【专家点评】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颉建明:“产业支撑+返乡就业”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既为当地产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又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专家点评由本报记者王锦涛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