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地。1968年,我从老家山东到这里投奔亲戚,从此扎根这片黑土地50多年。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是来元宝村之前。小说里元茂屯的村民在暴风骤雨中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小说描绘的人物、场景、故事情节,让同样出身于贫苦家庭的我感同身受。特别是“赵光腚”赵玉林这一角色,全家没一件完整衣衫,“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这是过去穷苦日子的真实样貌。如今,赵玉林原型人物的曾孙赵雪春,是村里一家铅笔厂的车间主任,他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和妻子除了在村里工作,还耕种着家里的10多亩地,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赵光腚”后人的勤劳致富,是元宝村从一穷二白走向“亿元村”的缩影。这里的村民,都有着小说人物那般的质朴勤劳,都在为着好日子不懈耕耘。经常有人问我:“元宝村发展的秘诀是啥?”我的回答就10个字——“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无论是小说中所描写的土地改革运动,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元宝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生动写照。
我几十年的经历,见证了元宝村跟党走的脚步。小说中的萧队长始终是我精神上、行动上的榜样。他踏实为民、讲究策略、处变不惊,团结带领村民完成土改,站起来。我的志向是接过接力棒,让元宝村村民过上好日子,富起来。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辽阔的黑土地上,村民们的干劲空前高涨。1985年,元宝村人均年收入已从1977年的42元提升到近500元。当时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我,觉得不能满足于此,要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才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在村办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还曾意外收获《暴风骤雨》对元宝村的“恩惠”。1987年,通过挨家挨户动员,元宝村集资54万元建起了村卫生筷子厂。我背着马扎,带着煎饼,坐着绿皮火车走遍大半个中国推销我们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村里开始发展铅笔产业。记得有一次去上海的贸易公司推销,自报家门后,这家公司的老板一脸茫然。“就是《暴风骤雨》里的光腚屯!”我灵机一动,这样介绍道,对方恍然大悟,竟和我激动地探讨起小说内容,生意也随之谈成。没想到取材于元宝村的《暴风骤雨》,凭借深入人心的经典力量,反哺了这个村子致富。
从那时起,我更加珍惜小说给元宝村带来的“金字招牌”。这块招牌不是物质上的金银财宝,而是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从曾经的“光腚屯”到现在的“亿元村”,美好生活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村里的产业办得越来越红火,精神富起来、文化活起来渐渐成了村民们的心中所盼。2003年9月,元宝村开始筹建《暴风骤雨》纪念馆。在急需纪念物品时,周小仪向纪念馆捐赠了周立波的珍贵遗物。经过两年筹备、布展,2005年纪念馆正式落成开放,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小说及其表现的土改历史,更传递出红色经典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
元宝山上,林木茂盛,松涛阵阵。村民们说:“这里边有元宝村的未来。”
(作者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党总支书记,本报记者刘梦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