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创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新论)

李 中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3日   第 07 版)

  建设科技强国,人才是关键,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从形势和任务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是题中应有之义。从科研规律看,无论是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还是攻坚克难的技术开发,都属于困难重重、复杂缜密的脑力劳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很难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楚、进度可控。面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只有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才能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放权力度,把为人才减轻不合理负担的要求落到实处。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破除束缚科学家手脚的繁文缛节,遵循科研规律。另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设计,引导和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破除“以帽取人”之风,做到“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健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加紧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有用武之地。要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

  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氛围。钱学森曾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宽容失败,才能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当然,失败的背后,应该是遵循客观规律,付出了艰苦劳动,留下了经验教训,更是把失败转化为再努力的铺路石,由此才能永葆创新激情,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强化对科技研发全方位保障。多站在科研人员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让科研人员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体现应有价值。社会各界需要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强化政策规划引导,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活动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做研究,一定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