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1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藏毯手艺匠人盆达——

纺染绘编 穿梭成织(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袁 泉摄影报道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2日   第 10 版)

  【绝活看点】

  一块精美的藏毯,需要经过选备羊毛、纺制纱线、染色、绘图打样、编织、清洗平剪等多道繁复的工序,并且工序之间需环环相扣。藏毯手艺匠人盆达投身藏毯技艺传承近30年,一颗守护传统技艺的初心始终不改。

  

  “嗒嗒嗒”……阵阵清脆的敲击声,从拉萨西郊的一个院落里传来。走进喀瓦坚手工藏毯厂,几名工人正晒着毛线,不时有歌声飘过,屋子里盆达(见图)正在忙碌着,彩色的毛线和着清脆的敲击声向远处传播开来……

  “一个熟练的工人一个月大约能编织2.5平方米的毯子,而一个新手从初学到掌握技艺至少要半年的时间。”盆达的家乡在日喀则江孜县,那里盛产藏毯。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她掌握了编织、平剪、配纱线等所有藏毯制作工序。

  一块精美的藏毯,通常需要经过选备羊毛、纺制纱线、染色、绘图打样、编织、清洗平剪等多道繁复的工序,工序之间环环相扣。“我用的原料都来自那曲或阿里的高海拔地区的羊毛。因为那里的羊毛纤维比较粗,适宜做地毯。”盆达边收拾着手里的纱线,边向记者介绍。

  纺纱,则要讲究粗细和黏度。如果掌握不好火候,会直接影响染色的工艺。既要保证纱线具有一定的色彩折射力度,同时还要让其保留一定的白芯。之后,纺制好的纱线会被送入染色车间。只见一个直径近两米的染缸被放在高台之上,底下生着火,藏毯手艺匠人需要精确地掌握温度、时间、火候,还要熟练地翻转一捆捆纱线,使其均匀着色。

  “几十种颜色,都是用三原色染料配比而成,100斤水用多少克染料,必须精确掌握。”盆达一边拿起一缕橘色的纱线一边介绍:“既要保证成色,不浪费染料,也要让同样酸度的水能循环使用。”

  绘图打样是藏毯制作的重要环节。盆达向记者展示了包括整体设计图、局部细节配色图等全套图纸。“大图纸上是藏毯的整体设计图和配色方案,而局部细节还详细标明了使用的色号,更加直观,有的图纸还附上一小段纱线标本。”盆达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样成套的藏毯图纸已经积累有近千张。

  在编织车间里,盆达向记者展示她所用的工具和“穿杆打结”的工艺。把一根铁杆横放在经线上,把毛线在这根铁杆上打结;再用锤头将刚打完结的毛线压紧;将撑开经线的梭子往上移动并贯穿于白线中间,形成一个新的经线;用一种形如梳子般的锤头,使白线与毛线之间相互压紧……

  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和匠人的歌声,藏毯便一寸寸地织出来。

  在机械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下“慢功夫”,坚守并传承手工制毯技艺?“区别于机织地毯,藏毯的制作工艺使其更厚重密实,不使用胶粘工艺,可以反复水洗,可使用30—50年。”盆达说,毛线的颜色有数百种,如何让浅蓝和橘红互相成就,如何精确控制毛线切割的尺度,让藏毯呈现出坚实、逼真、粗犷的感觉,都需要匠人通过多年经验来把握。

  现在,藏毯不仅成为传承下来的手艺,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产业。“因为这门手艺,很多人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很多年轻人把文化创意融入其中,当作事业去追求。我们还将在拉萨、山南扩大生产规模,惠及更多的人。”藏毯厂负责人王泽强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