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现场评论)

杨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1日   第 07 版)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大水井乡棠梨凹村内,不少摄影师奔着层峦叠嶂的“那色峰海”而来。美丽景色怡人,发展势头喜人,当地依托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和独特区位优势,致力打造具有苗寨特色的乡村旅游,为推进乡村振兴尝试新路子。

  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过程就是蹚路过程。起初,当地人都知道棠梨凹村适合发展旅游,但家家副业搞养殖,成为发展旅游的现实障碍。为此,当地干部征求群众意见,在村子附近建设了养殖小区,村民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勉强接受到支持的过程。经过发展对比,如今村民都成了发展旅游的积极参与者,不少农户开始投入乡村旅游事业,销售特色小吃、土特产品,丰富了村庄旅游业态,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不独是棠梨凹村,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探新路,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因地制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首先要了解地方实际。笔者采访发现,为实现乡村振兴,有些地方示范先行,搞起乡村旅游,却出现“村村搞旅游、户户做餐饮”现象,导致发展特色不明显,难以取得良好效益。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是选择发展路子的重要因素,如交通便捷的大理喜洲可以发展大众旅游,而位置偏僻的金平“蝴蝶谷”则要考虑做好“小众旅游”的文章。在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依托多依河、万峰湖和民族文化资源,规划旅游业发展;板桥镇则依托小黄姜产业发展商贸、冷链物流加工,延伸产业链,都有良好前景。不管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产业经济,乡村振兴都需要立足实际做规划、绘蓝图。

  激发内生动力,关键要掌握民意。在一些村庄,生产性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短板,政府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然而从长远看,持续健康发展要在自身可为与有为上想办法。规划产业时,要多问问群众意见,“这里适不适合”;利益分配时,要多从农民角度想想,“他们愿不愿意”。民意中蕴藏着强大力量,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应该注重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乡村振兴,还要更加重视市场力量。在脱贫攻坚中,不少地方瞄准了林果业,近两年将陆续进入盛果期。为避免出现集中上市、价格下跌等风险,各地应未雨绸缪,根据市场行情、产业定位,既要拓宽销路,也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更从容地应对来自市场的考验。于群众而言,拥抱市场是积累经验的好机会,只有了解市场才能更好谋划产业,只有掌握市场规律才能规避行情风险。在市场中念好“致富经”,更容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彰显群众智慧,“要我振兴”也能变为“我要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充分激发群众的动力、潜力与活力,我们一定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