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公共服务暖人心 农民生活更幸福(乡村振兴怎么干③)

本报记者 王 浩 乔 栋 刘新吾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6日   第 18 版)

  湖南省洞口县花园镇留守儿童托管之家,孩子们在辅导员带领下开展活动。
  滕治中摄(人民视觉)

  海南省万宁市北大镇北大村,村医黄业来为83岁的苗族老人钟玉梅检查身体。
  袁 琛摄(人民视觉)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夹塘社区文化广场,村民在观看戏曲表演。
  葛传红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聚焦农民群众在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持续补短板、建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农民生活更幸福。

  ——编  者  

  

  硬件强起来——

  加快补齐乡村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阳岫村敬老院,一阵阵嘹亮的歌声传出。

  “住在敬老院挺好!”李宗伦老人说,“平日里,我和老伙计们聊天、唱歌,一点也不觉得闷。伙食也不错,早餐鸡蛋馒头任意挑,午餐晚餐四菜一汤不重样。”

  几年前,李宗伦还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犯难:膝下无子女,遇到急事,都找不到人。在村里,像李宗伦这样的老人还有不少。几年前,村里建起了敬老院,39位老人实现了集中互助养老。

  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近年来璧山区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村级幸福院、互助养老点、日间照料中心,全区行政村将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农村老人有地方养老,更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农村养老服务要进一步提档升级。”璧山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区里加快对养老院集中改造提升,配齐休息室、棋牌室、卫生室等,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老人们腿脚不方便,今年养老院新装了电梯。无线网络覆盖了,不少老伙计开始上网了。”李宗伦说。

  医养服务更有保障。“这是营养配餐,大家多吃点。”午饭时间,阳岫村敬老院工作人员佘林川悉心提醒。“最近,我们邀请了医院营养师,设计了健康膳食。此外,医生定期问诊,加强疾病预防和常见病处理。”佘林川介绍道。

  让农民老有所养,各地持续发力。全国农村地区已有养老机构2万多家,幸福院、颐养之家等互助养老设施10.8万个,初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完善,广大农民幸福生活有保障。“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补上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质扩面。在许多乡村学校,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投影仪成了教室的标配,老师把作文放上去,全班同学都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大家听课听得津津有味。”在璧山区团坝村逸夫小学学生陈思露的印象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习条件一年比一年好,课桌椅高低合适,写字不用趴着;教室里装上空调,夏天不怕热了。

  截至2020年底,已有26个省份、2809个县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今后将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软件跟得上——

  文化教育服务内容更丰富,农民脑袋“富”起来

  天一擦黑儿,一声大鼓划破村庄的静谧。在山东省夏津县郑保屯镇柳元庄村,“春雨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的表演开始了。

  热闹的舞曲,让李春英坐不住了,她拎起小板凳,直奔村文化广场。台上,戏服鲜艳,戏腔铿锵。台下,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家门口就能听戏,过瘾!”李春英细数变化:剧目多起来了,既有传统剧,也有现代剧;名角也不少,省市里的演员经常来村里表演。

  演出结束,庄户剧团又开始排练新剧。“在县里扶持下,我们几个爱好吹拉弹唱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庄户剧团,把村民身边的事编成节目,大家伙可爱看了。”柳元庄村庄户剧团团长王世芳说。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目前夏津县扶持庄户剧团14个,挖掘、培养基层文艺人才1000多人,开设剪纸、京剧、书法、美术等培训班,还组织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夏津县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实施“群众点单,政府配送”,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

  伴随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万多个,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县(市、区)分别达到2578个和2397个。

  公共服务“软件”不断优化。各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在义务教育方面,许多地方借助“互联网+”,让城乡学校老师同备“一堂课”,学生同上“一堂课”,乡村学校师资不断优化,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机制更完善——

  推进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各地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

  山西省宁武县地处吕梁山深处,不少村子位于山沟沟里。村民居住分散,村卫生所设施简陋,村民看病不便。宁武县瞄准农村医疗薄弱环节深化改革。

  西马坊乡后吴家沟中心村村民吴海军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卧床,医药费一度让他不堪重负。“现在有了医保兜底,咱不用发愁了。”吴海军说。

  为缓解农民看病贵,宁武县推出“136”政策,即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院住院,同一年度目录内个人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1万元、0.3万元、0.6万元。

  宁武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局长孙成英介绍,县里把大病、特殊慢病、长期慢病门诊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脱贫人口个人实际报销比例住院不达90%或门诊不达80%的部分,由医疗救助资金补足,医疗救助资金出现缺口,由县财政补足。

  为缓解乡亲们看病难,县里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建立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让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

  家住凤凰镇西关村的王来英,平日独自居住。前阵子她觉得不舒服,赶紧联系村医。村医姚俊丽几分钟就赶到,先让老人口服速效救心丸,然后立即开转诊单,“无缝对接”送到县医院就诊。

  县医院“以大带小”,乡镇医院、村卫生所标准升级,紧密型医共体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逐渐形成。宁武县财政累计投资531万元,维修、改造、新建137个中心村卫生室。同时,县里实施村医选聘考核制度,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回到乡村,成为农民健康守护人。

  “村卫生室设备全了,村民愿意来看病,我也有了用武之地。”在化北屯乡宁化中心村卫生室,杨丽琦忙着给老乡看病。大专毕业后,她通过乡村医生考试,竞聘上岗。在宁武,全县村医大专以上学历占比33.2%,中专学历占比66.8%。

  在全国,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乡亲们获得感满满。截至2020年底,全国50.9万个行政村共设60.9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达144.2万人,567个县已建成4028个县域医疗共同体。

  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采取执业医师派驻、巡诊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看上病。

  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今年以来,各地加快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统一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为广大农民织紧织密健康防护网。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