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8月5日电 (记者赵鹏、曹文轩)“去营业厅办业务,工作人员英语不熟练,交流困难”“护照无法异地补办,要专门飞到外地去补办,不方便”……日前,海口市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专门召集20多名外籍企业代表,就园区服务开展了一场现场交流会。今年6月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掀起一场“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同样的情景正在海南全省各地不断上演。
“到2025年,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明确要求。自去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南省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誓要塑好、端好、用好营商环境这个“金饭碗”。
“加工增值30%免进口料件关税”是海南自贸港最吸引投资者的政策之一,发布一年却迟迟没落地。海南省委、洋浦经济开发区与中央各部门积极沟通并实地反复演练,为政策落地创造环境。7月23日,洋浦港海关受理放行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加工增值内销大豆油500吨,进口货值455万元,享受免征关税41万元,标志着该政策正式落地实施,澳斯卡粮油也由此成为首家享受此政策的企业。
“不仅要问到位、更要落实到位。”作为“查破促”活动的负责单位,海南省委组织部广泛动员全省161家单位参加并督导落实。今年上半年,约600家企业、4000名高端紧缺人才享受所得税15%优惠;3张“零关税”清单公布执行,免税货值超20亿元。优惠政策在海南落地、落实,实实在在地帮助投资自贸港的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市场主体加速集聚。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南全省新增市场主体达19.1万户,同比增幅达69.23%。其中,企业为7.77万户,同比增长60.33%,两项增幅均领先全国。
用制度集成创新疏“堵点”、消“痛点”。三亚一家教育管理公司与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签署协议,就多年未决的提前解除租赁合同补偿问题达成一致。这一案件所暴露出的“堵点”问题极具代表性:“表面是制度漏洞,实则是部门沟通不畅”。
由此,海南推出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让全省商事主体通过统一的登记平台自主申报登记,不仅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让各种规定之间的“打架”改交后台职能部门解决,而不让企业为此埋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南已推出3批20项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的制度创新案例。进驻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的36个省直单位的2106个政务服务事项,已有八成纳入综合窗口受理,涵盖省政府有审批服务事项的所有部门。
营商环境建设既要靠制度,也要靠干部敢作为。早在今年3月,海南就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省长亲自挂帅。6月,为方便企业及时反映问题,又专门创建了“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开通3种上报渠道,直接面向社会征集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与此同时,日前海南正式出台《关于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公职人员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和重新使用典型案例通报发布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为敢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在此次“查破促”活动中,海南还动员省内各媒体积极参与,设专栏、开专题,截至7月底,已累计收集涉及经济发展、政策落地、工作流程、人居环境等问题3657个,推动解决581个,形成案例1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