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新青年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01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党史更鲜活,让年轻人爱读爱看爱学——

讲述党史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35))

本报记者 杨 昊 施 芳 姚雪青 王锦涛 赵帅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1日   第 05 版)

  图①:李蕉在进行教学示范。
  资料图片
  图②:翟天麟(中)在给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学生现场示范撕纸。
  资料图片
  图③:卢佳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图④:王雅丽(左二)在给小朋友们讲解党史。
  资料图片

  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一些年轻人丰富讲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让党史学习教育以新颖灵活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让无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群体产生共鸣。

  党的事业需要年轻一代传承,如何引导年轻人深读党史这本“教科书”,点燃青少年党史学习的热情,讲好党史故事?一起来看看这些年轻人是如何创新方式方法讲党史的。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卢佳:

  让党史“活”起来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第七研究部网站编辑处副处长卢佳正在赶写文稿,时而快速敲击着键盘,时而翻阅着桌上的一大摞资料。

  让“80后”卢佳倾尽心力的,是他策划、编辑、制作的“党史百年·天天读”栏目。该栏目今年1月1日在研究院官网上线,成为深受党员干部和网民喜爱的党史学习“爆款”栏目。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还以此为基础,制作了“党史日历”和“党史笔记本”。

  “这个栏目实施的难度很大,卢佳主动作为,一直在超负荷工作。”负责内容审核的第七研究部二级巡视员郭伟伟坦言。栏目以日志的形式推出,每天不间断发布。截至目前,卢佳共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原始材料、5700多张图片,最终编辑成4000多个条目,总计130万字,精选近500幅图片。为了保证内容准确无误,每一张图片他都反复核实。

  与此同时,卢佳还承担着研究院网站和微博的编辑工作,平时的日程已排得很满。“党史百年·天天读”是他主动策划的栏目,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

  “对党的历史了解越多,越觉得党光荣伟大。我要用好新媒体,吸引更多人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卢佳说。

  2004年,卢佳大学毕业后来到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工作。作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高端平台,研究院积累了丰富的党史文献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利用好、传播好?卢佳不断给自己提出新要求。

  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参与建设党史文献资料数据库。随着“党史国史军史”“党的重要文献”等10多个数据库的建成,老专家们告别了以往抄卡片积累资料的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此后,卢佳又参与创建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官方网站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方网站。

  让党史“活”起来,让年轻人爱读爱看,卢佳又给自己提出更高的工作目标。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卢佳苦苦琢磨用什么方式来生动展现这一段伟大历程。看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对漫画格外入迷,他灵光一闪:何不尝试用漫画来讲党史故事?

  “漫画版的,好厉害!”与人民网合作的党史漫画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大批网友,仅首期《开国大典》,在各大平台总阅读量就超过了8000万。

  “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再累也要坚持下去!”眼下,卢佳正忙着筹备“党史天天学”知识问答比赛,组织开展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播活动,结集出版《党史百年·天天读》书籍,制作漫画百年党史……讲党史的路上,他依旧忙碌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上李老师的课,她会把你带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还原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理清来龙去脉,让人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勇立潮头最坚定的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博伟第一次上李蕉的课,就被吸引了。

  齐耳短发,笑声爽朗,在学生们心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后”副教授李蕉更像是个亲切的大朋友。从事思政课教育12年,李蕉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校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在选课季往往“一课难求”。“有挑战但更有收获”——这是上过党史课学生们的共同感受。

  在李蕉看来,《纲要》是一门不折不扣的党史课,“核心是要在国史的脉络中,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李蕉的党史课以比较的视角,在更宏阔的历史坐标系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每个春季学期,李蕉都会面向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授课,每班人数都在200人以上。今年,她又新增了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学生数量达到了600人。如何让大班的党史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李蕉的答案是搭建老师、助教、学生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真正变成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

  李蕉的教学设计创新改革始于2016年,如今已迭代到“6.0版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我教你学’,而学生们共同参与就意味着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上,课前学、课上讲、课后练,学生也要参与主讲。”李蕉说。

  这种教学设计创新改革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感悟历史,让听课的学生有参与感、更有成就感。全班分组阅读、助教团队配合举办微沙龙、线上授课全网联动……每学期的《纲要》设置30本阅读书目,每个小组各选一本,在助教的带领下进行阅读、讨论、思考。从《纲要》4.0起,李蕉还在展示中加入了“小组对打”环节——在每节课的主题下,6个小组展开竞赛,哪个小组讲得更准确、更有逻辑、更出彩,哪个小组就能获得额外加分。在这种设计下,学生被联结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李蕉觉得,讲党史要设身处地还原其复杂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党史中的微观叙事才会有滋有味:“我做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创新主要是搭建历史的‘骨架’,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讨论形成历史的‘骨肉’,二者相加,就共同构成了整个历史的坐标系。思政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翟天麟:

  用非遗传承红色基因

  江苏南通大学校园里,一幅长达百米的红色主题撕纸长卷吸引不少师生驻足观看:从南湖红船到南昌起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撕纸作品中。

  作为“非遗撕纸呈党史·百年历程铸辉煌”撕纸艺术展的发起人、百米长卷创作者,27岁的翟天麟出生于撕纸世家——徐州“翟家大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专职教师。

  翟天麟3岁开始学习美术,4岁起便跟着家里长辈学习撕纸,18岁成为传承人。“翟家大院撕纸积累下丰富厚重的经验,每一代都有突破创新。那我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17年的一封信给了她指引:“当年,教育部组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参赛团队赴延安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助力精准扶贫。翟家大院撕纸项目也入选其中。”翟天麟说,实践活动结束后,全体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收获和体会,没想到收到了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读了回信我很激动,决心去更多革命圣地追寻红色历史,在传统撕纸中增添新的元素。”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她先后奔赴全国60多个红色革命基地采风,一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一面将所见所感融入到撕纸艺术创作中。

  2018年,翟天麟就读的苏州科技大学为她创作的200多幅红色作品举办了专题展览,并请她为师生讲述创作过程。“刚开始,我以展示作品及其艺术形式为主;看到大家对我在路上的经历很感兴趣,我就加上了在革命基地采风的见闻;再到后来同学们提问越来越专业、希望了解的历史越来越多,我就大量阅读史料,精心制作讲稿,按照历史顺序对作品和故事进行梳理,力求讲得准确生动有逻辑。”翟天麟说,这样讲党史的形式很受欢迎,讲的次数越多,自己和同学们对党史的了解就越深入。

  传统非遗与红色故事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许多社会公众。看展览、听党史的人更多了,她又增设了新的互动环节:沉浸式体验,通过现场教撕纸,让红色故事可触可感。

  去年研究生毕业后,翟天麟来到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并成立了撕纸社团、撕纸工作坊、非遗撕纸研究所,延续和创新着“非遗+党史”的课程形式。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她邀请党史专家指导,精选出3年来采风创作的红色作品,制作成百米长卷。

  暑假开始了,翟天麟和学生们带着百米长卷、百幅作品,走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清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地进行撕纸艺术与文化交流。2018年至今,翟天麟走进高校院所、政府机关、街道社区,举办了600多场艺术党史课。

  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雅丽:

  会“讲”更要会“解”党史

  盛夏时节,坐落于甘肃庆阳桥山子午岭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里,逾34米高的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

  “我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却不知他们是谁;虽不知他们是谁,但永远知道他们为了谁!让我们齐声念出英雄们的名字,他们是……”面对又一批前来研学的大学学子,王雅丽正带领他们诵读碑身镌刻的名字,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2007年,22岁的王雅丽来到庆阳市华池县,应聘进入了南梁革命纪念馆,成为讲解员。该纪念馆是为纪念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陕甘军民在南梁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而修建。

  为讲好革命历史,王雅丽很执着,不学懂弄通不罢休。为此,她夜里看书、记笔记,白天试讲、做总结,循环往复,日积月累,笔记囤下10余本,两年下来,总算能独当一面。

  有一回,王雅丽接待一批从陕北来的游客,在纪念碑前,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上前握住她的手,老泪纵横,指着碑上7名王姓烈士的名字声音颤抖着说,“这些都是我家中祖辈,谢谢你让世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王雅丽很受触动。从此,她的讲解便多了一项“规定动作”:每次接待都要在纪念碑前停留一段时间,带领大家读读碑上的名字,讲讲“一门众烈士”。

  讲解词已背得滚瓜烂熟,本以为往后工作会顺风顺水,没想到在一次讲解中,王雅丽却被一群学生给难住了。一次,在接待学生游客时,王雅丽流利地讲完3次反“围剿”斗争历史后,刚习惯性地要往下一个展厅走,就被学生们的问题给难住了:“史八牛是谁?”“17路军是哪支部队?”“刘志丹的弟弟后来去哪里了?”王雅丽被问得张口结舌。

  “再也不能只会讲不会解!背会讲解词是最简单的事情,得把历史脉络梳理清晰,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对青年学生产生吸引力。”王雅丽悟出了道理,“讲党史,不光能讲,还要能解答各种问题。”

  从搜集陕甘革命斗争史开始,王雅丽把当时能找到的书看了个遍,足有几十本,看完又看长征史。发现过去的讲解词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她又牵头整理了《陕甘革命历史陈列馆讲解词大纲》,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历史知识储备够了,讲解形式也得创新。王雅丽不断尝试引入趣味式、沉浸式讲解,用语言描述战斗场面,将自己和游客融入历史事件。借助新媒体,开展虚拟现实讲解,进行体验式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王雅丽传承南梁精神、宣讲党史党课60余场。参加工作至今,她的服务对象已超过30万人次。

  版式设计:张丹峰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