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奥运特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施廷懋、王涵夺得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

“让人变强大的,是通往这块金牌的路”(奥运纵横)

本报记者 郑 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6日   第 11 版)

  25日,施廷懋/王涵在比赛中。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

  站上领奖台时,施廷懋和王涵一直牵着手。这场原本“自助式”的颁奖,因为彼此的存在而变得充满仪式感:她俩从托盘里拿起金牌,认真地为对方挂在胸前,然后是握手、紧紧相拥,口罩也遮不住眼中的笑意。

  7月25日,中国组合施廷懋/王涵以326.40分的总成绩,夺得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金牌,帮助中国跳水队实现在这一项目的五连冠。这块看似轻松的金牌背后,却有着不为人所知的心酸与不易。正如施廷懋赛后所言,“让人变强大的,是通往这块金牌的路。”

  坚守多年  梦想成真

  完成最后一个动作,等分数的时间如此漫长。一个声音在王涵心头回荡:我到底能不能拿到第一块奥运金牌?

  对于首次出征奥运会的王涵来说,这一天等得太久了。1991年出生的她,12岁入选国家队,如今队里最小的队员还不及她年龄的一半。在更新换代极快的跳水队,王涵依然翻腾跳跃着。

  等待的岁月里,不是没有机会。伦敦和里约两个奥运周期,王涵的身份都是替补队员,但最终都只能在电视机前做观众。“可能我会带着遗憾离开吧。”王涵偶尔也会彷徨,但心底那簇梦想的火苗,一直支撑她坚持下去。

  2018年底,中国跳水队决定将王涵和“金满贯”得主施廷懋配对双人3米板。两个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各自有着20多年的训练经历,也有着难以改变的动作习惯,搭档起来并不轻松。

  压力之下,王涵与施廷懋迅速形成默契,携手征战国内外比赛,从未让金牌旁落。2019年光州世锦赛,两位老将奉献了一场令人赏心悦目的比赛,这个冠军让王涵对东京奥运周期愈加充满期待。

  改进技术细节、提升动作质量,王涵为保持好状态拼尽了全力。有时在训练场情绪低落,没过多久她就能自己调整过来。

  虽然“迟到”一年登上东京赛场,但站在施廷懋身边的王涵,心里非常踏实,“只要跟着她的节奏,我就会跳得很好。”专注把握每一个动作,这对组合如同镜像般同步,分数一路领先。当奥运冠军真的降临,一向爱笑的王涵喜极而泣,“努力了这么多年,终于轮到我上场了。”

  走出困境  找回自我

  比起王涵梦想成真的激动,同是1991年出生的施廷懋一如既往的淡定。但走过混采区,她不经意说出的一句“人要相信自己,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道出了隐藏在成功背后的艰辛。

  在群星闪耀的中国跳水队,20岁才拿世界冠军的施廷懋也算大器晚成。但从21岁进入国家队后,她在世界大赛3米板单人和双人项目上连创佳绩,包揽世界三大赛、亚运会和全运会这两个项目“金满贯”的壮举,更让她成为开创历史第一人。

  自律的施廷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不成想,向第二次奥运之行全力冲刺时,她的状态有所波动。在全队的帮助下,她一点点重新进行心理建设,慢慢恢复状态。

  “坚持两个字说来简单,行动上却需要耐心,甚至是勇气。”施廷懋说。

  施廷懋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在鼓舞着身边人。在跳水队,大家都喊她“懋懋姐”。这个大气沉稳的姑娘,坚定扛起了责任。

  站在东京赛场的跳板上,施廷懋身边的搭档从吴敏霞变成王涵,不变的依然是用微笑表达胜利的喜悦,用行动来证明选择的坚定。“一路走来不容易,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一切付出都值得。”施廷懋说。

  心怀祖国  敢于拼搏

  在很多观众眼中,跳水金牌似乎总是赢得非常轻松。尤其是女子双人3米板项目,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至今一直由中国选手蝉联金牌。但吴敏霞却说,只有队员们自己知道,每块金牌并不是稳稳挂在脖子上,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拼回来的。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跳水队的备战节奏被彻底打乱,完全进入封闭训练的状态。对于老队员,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不像小队员那样,能每天轻松保持非常饱满的状态和充足的体力,只能让自己每天多付出一些努力。”王涵说。

  以往出战时,每一跳之前,她俩总会习惯性击掌,为彼此加油打气。疫情期间没有比赛时,两个人依然用这个习惯彼此鼓励,一刻不曾懈怠。这些积攒的能量,把压力变成动力,终于在东京的舞台彻底释放。

  中国跳水队之所以被称为“梦之队”,不只因为在赛场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更在于每个运动员身上凝聚的为国争光的追求。施廷懋说,“我们站上奥运赛场,就承载着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夺金就是对祖国多年培养的回报。”

  在施廷懋和王涵为中国代表团摘得本届奥运会第四金后,身在现场的跳水名将郭晶晶、陈若琳给她俩拍照。这令人感慨的一幕,见证着中国跳水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