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如何才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由相对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本版采访了几位全国政协委员。
——编 者
全国政协委员高宗余:
加强铁路专用线建设
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铁路专用线是打通末端微循环、畅通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基础。建议:
在省级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立多式联运管理协调机构,从多式联运全链条角度,统筹区域内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廊等各种交通方式,形成“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宜管则管”的多式联运发展格局。
加强铁路专用线规划整体性,在产业布局规划中重视专用线建设规划,并协调与国家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的通道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铁路专用线网络化运营实践。
创新联运交接技术。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加强多式联运交接技术创新,推动铁路深入港口码头前沿和内陆物流园区陆地港化,促进运输方式现代化改造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钟章队:
建设全国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多式联运体系的关键,我国多式联运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缺乏协调统一的标准规则,缺乏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缺乏货物运输链全程的监测信息等问题。建议:
建设多式联运一站式枢纽信息平台,打造多式联运智慧大脑,叠加地方特色服务,实现标准业务与特色业务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开展数据交换工作,促进车、船、货、园区、承运主体等信息共享和高效接入,提供一站式、综合性信息服务。
以全程信息化为面,以作业场所智能化为点,综合应用云计算、车联网、船联网、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优化运输线路,建立对运输全过程的动态跟踪、货物状态监测,实现货物运输可查询、可跟踪、可追溯,提高全程数字化、透明化、智能化水平。组织多式联运相关各方深化研究,建立集生产作业、服务、数据、应用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文振富:
构建衔接顺畅运行体系
我国多式联运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建设交通强国目标相比,仍存在组织模式发展不足,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航运、公路运输不够清洁低碳等问题。建议:
健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持续做好铁路、航空与公路、航运的综合管理工作,牢牢把住规划源头,做到规划编制互联互通、网场配套,不同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直达,构建衔接顺畅运行体系,优化运输结构。
着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加快多式联运建设示范工程,扶植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经营主体,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具备转运能力的物流园区或场站作为多式联运的重要节点,使公路货运枢纽、铁路场站、港口码头与专业物流市场、仓库紧密衔接,集约化地使用物流资源。
(本报记者易舒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