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盛夏,我去老诗人阮章竞家中拜访。老人身穿一件白色大背心,手摇一把大蒲扇,品着茶,听着音乐,悠然自得。见我到来,笑呵呵地说,这个季节如果是在太行山,一定是凉爽之极呀。
我知道阮老曾是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团长。抗日战争一爆发,他就从陵川县上了太行山,开始了他的革命根据地文艺生涯,创作了《赤叶河》《漳河水》等著名作品。我这次来,一则想听听当年太行山的革命故事,二则想约阮老为我们写一篇文章。
阮老笑笑说,我虽然离开太行山几十年了,可时常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1938年,我才24岁,在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任艺术指导员,那时候真是创作如泉涌呀……
我静静听阮老说着“我们的太行山”,讲述“当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和不易”,对眼前这位老诗人更加崇敬。他虽是广东中山人,却对千沟万壑、战火硝烟的太行山情有独钟。他不但学说山西话,还向当地老乡学说土语,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用当地方言写就的。在太行山的12年,是他一生中作品出得最多的时期。
“你应该找机会去太行山走一走,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见见那里的百姓,看看那里的山水,太行山具有雄浑的气魄,不见有憾,见了就会被迷住。我当年就是在这块火热的土地上,创作出许多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的作品,是太行山不屈的性格,是太行百姓如父母般的恩情,是八路军部队赴汤蹈火的爱国情怀,是日本鬼子的残暴侵略,让我们以笔作枪,唱出了心中深藏的爱与恨。”
阮老眼中泛着兴奋的光,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
“晏彪同志,我已经快90岁了,再也不能去太行山了。如果有机会,你去山西的时候,一定要去长治看看,去八路军总部旧址看看,走一走太行的山,尝一尝太行的水,吃一碗香香的小米饭,千万记着代我向那里的乡亲们问好哟……”
5年,10年,20年过去了,我曾经几次去山西,但始终无缘到长治。直到2021年5月,我突然收到邀请,赴山西长治采风。当时,我的心跳突然就加速了,我想,这个美好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从舷窗俯瞰太行,山势苍莽,绵延不断,果然是一派雄浑气象。下了飞机,我们第一站就去长治博物馆参观,了解长治的历史。徘徊于1200余件珍贵文物间,方知长治有着“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以及2300多年的建城史。
解说员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129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曾在长治的武乡县王家峪村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那几日的天气,虽然没有下雨,但一直雷声隆隆,似乎为了让我们感受当年华北地区抗日战争的壮怀激烈。115师首战平型关、120师设伏雁门关、129师奇袭阳明堡,打出了八路军的雄威。1938年神头岭伏击战歼敌1500人。1939年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1940年的“百团大战”,1943年韩略村伏击战歼灭日军“战地参观团”少将以下军官120多名……八路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
在长治采访时,一位老人对我说:“长治是参加八路军非常踊跃的地方,我们每家每户都有青年人参军呢。”说这话时,老人脸上洋溢着自豪。是的,我知道老人所言不虚,当时长治武乡全县13.5万人,就有9万人参加抗日。许多家庭将自己的子女全部送去参军。长治,确实是英雄的故乡,长治人民的骨头像铁一般硬,长治人民的心比火还要热。
这一次来长治,我还瞻仰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旧址。这个兵工厂藏在群山之中,四周奇峰绝崖,巍峨雄浑。当年的兵工厂尽管只有200余人,主要生产步枪、手榴弹、马尾弹、五〇炮等,但却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5000多名日军进犯黄崖洞,企图破坏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900余名指战员奉命保卫兵工厂,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歼敌千余人。
在长治,也有愚公移山的故事。长治市壶关县老百姓,在干石山上植树造林,经过几代人接续不断的努力,硬是把干石山区变成了生态绿洲,被誉为新的“太行奇迹”。壶关人不仅能吃苦,而且有智慧,他们运用“搬起石头垒石墙”的技术,竟然用石头垒成一道壮观的森林防火墙。
如今,长治已入选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站在山顶上,俯瞰长治市区,处处是崭新林立的高楼、整洁宽阔的马路、青翠葳蕤的绿树和花团锦簇的街区。城镇群托起晋东南,新农村遍布太行山……
从八路军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壮举,到新时代人们建设美丽长治的奋斗,太行雄风已经深深融入长治人民的血液之中。我想起了阮老曾经说过的话:“你应该找机会去太行山走一走……见见那里的百姓,看看那里的山水,太行山具有雄浑的气魄,不见有憾,见了就会被迷住。”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