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经济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9日   第 10 版)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根本遵循。经济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经济学研究,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深入研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正确判断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着力点,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增强,客观上有此消彼长的态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是在新发展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将大大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强劲。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通过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对更优质的商品、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将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等深刻变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等,有利于促进社会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及其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怎样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基本课题。

  深入研究坚持新发展理念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在发展理念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阶段,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发展阶段,要继续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今时代,各国经济联通和交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新发展阶段,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理论内涵,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内容。进一步分析阐释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深入研究在新发展阶段怎样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努力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作出新概括,为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重点课题和研究方向。

  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点希望,坚持从国情出发,扎根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沃土,努力将这一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理性升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坚持深入调研,在察实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发展格局以及新发展动能、新发展活力、新发展优势、新发展局面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坚持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执笔:顾海良)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