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公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5日   第 09 版)

  120 朱丽华

  121 刘发英

  122 刘显富

  123 闫文英

  124 江满凤

  125 苏玉琴

  126 李王花

  127 李东亮

  129 李慧文

  130 李增军

  131 杨 晖

  (上接第八版)2018年,朱天民出资7000万元捐建绥中县实验三小、绥中县第二幼儿园,为城乡接合部的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创造条件。2021年,他又捐资4000万元,建设绥中县风华实验初级中学。

  他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朱天民因村制宜、因户跟进,大力推进设施扶贫、产业扶贫,先后捐资300万元,帮助4个贫困村115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针对建昌县牤牛营乡蒿子沟村产业单一现状,他出资引进2万多株新疆和田大枣树苗,发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调整果树种植结构,形成规模化水果产业项目。为解决兴城市郭家镇张沈村缺水困难,他出资打水井、建泵房,铺设入户水管,还帮助建成直接供应兴城地区的蔬菜种植基地。他出资援建西丰县天德镇如意村灵芝木耳食用菌基地灌溉设施,带动贫困户就业16户50多人,帮助多名群众顺利脱贫。

  他是疫情防控一线的“急先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朱天民积极投入当地防疫消毒工作,捐款捐物共计303万元。他第一时间组建党员先锋突击队,抗击疫情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连续奋战3个月,对绥中高速出入口入境车辆,绥中城区公园、广场、车站和露天市场、公厕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朱天民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20  朱丽华

  朱丽华,女,汉族,1957年10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丽华中医诊所所长。

  一级视力残疾的朱丽华,30多年来省吃俭用,穿36元两双的鞋,一件白大褂穿10多年不舍得扔,却资助寒门学子587人次;她是嘉兴首位盲人中医师,创办丽华中医诊所,服务23万余人,为百名脑瘫患儿做康复治疗,帮助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免费为现役军人服务4000多人次,各类捐款累计450万余元,被当地人称为“新乡贤”。

  1985年,朱丽华参加浙江省中医推拿培训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一干就是22年,成为嘉兴市首位盲人中医师。她视病人如亲人,精心为每一个脑瘫患儿做康复治疗。2008年,她创办了丽华中医诊所。为帮助更多残疾人“谋前程”。她不仅无私传授技术还包食宿,先后帮助100多位残疾人就业。不少残疾人学成后自己创业,从家庭的“包袱”转变为“顶梁柱”。

  朱丽华从事爱心助学已经有30年了。1991年的一天,她第一次从广播里听说了“希望工程”,就立刻拿出近3个月工资寄到了云南,资助了两名贫困孩子,这让她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从此,她开始了30年的爱心助学之路,就像母亲一样惦记着自己资助的孩子,经常联系他们,事无巨细,样样都管。多年来,朱丽华给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初中捐赠热水器,为马尔康市67名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捐赠15.41万元助学金和67床鸭绒被,“爱心榜单”上受助贫困学子已达587人次,助学资金达几百万元,一路播撒爱心的她也成了几百名贫困学子心中的“好妈妈”。

  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她捐出了两个月工资;汶川大地震,她交上了10万元“特殊党费”;武汉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她带头捐款捐物;50户困难家庭改造卧室,她出资53万元。2018年,她签下了器官捐献协议。她说:“作为红船旁的一名共产党员,我的财产、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将奉献给社会!”

  朱丽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121  刘发英

  刘发英,女,土家族,1970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她自费捐资助学,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独创“一对一”网络助学新模式,用30年丹心织网,筹集助学资金2480万元,帮助3705名山区贫困学子实现求学梦想,被媒体誉为“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

  丹心织网,搭建圆梦平台。1991年,21岁的刘发英毕业后主动申请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最偏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支教。目睹山区孩子的求学艰难后,她踏上了捐资助学之路。12年间,她省下微薄工资资助了22名学生,帮助他们改变了命运。长期的助学经历也让刘发英开始思索如何利用网络让更多孩子获得帮助。2005年,刘发英申请QQ号,取名“英子姐姐”,发布求援信息。2010年,她建立“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创立“一对一”网络助学模式。为了赢得网友信任,她主动公开了自己的姓名、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足印农家,情暖土家山寨。为办好助学网站,刘发英坚持亲自实地走访核查信息。山高水急,道路崎岖,许多时候只能步行走访,脚上磨出血泡、走坏鞋子都是常有的事。除了艰辛,走访时还常常会遇到不可预料的危险。2007年,亲人先后遭遇不幸,她没有被压力打垮,选择将助学事业进行到底。所有实地走访核实过的贫困学生信息,都会被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待资助信息”板块,方便资助人了解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心款一到账,她也会把款项及时地亲自转送到学生手中,并公布资助学生的受助信息,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薪火相传,托起美好未来。16年来,刘发英足迹遍布湖北、湖南两省的贫困地区,累计行程近10万公里,写下了20多万字的走访笔记,整理了180本台账,详细记录了每笔捐款的来龙去脉。在她的努力下,“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吸引爱心人士捐款2.2万次,筹集爱心助学资金2480万元,帮助数千名贫困学子走出求学困境,成为当地教育扶贫的一张亮丽名片。众多曾经受到资助的学生在走出困境后,也纷纷加入到“英子姐姐”助学志愿服务团队,接续助学,传递爱心。

  刘发英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22  刘显富

  刘显富,男,汉族,1967年3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毛巾厂下岗职工。

  25年来,刘显富在家乡勃利县义务放映红色电影,足迹遍及城乡各地,成为“编外”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员;扶贫济弱,本不富裕的他坚持照顾孤寡老人、烈士母亲、留守儿童;抗击疫情,在夜班岗位带伤坚守了100余天。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刘显富始终保持退役不褪色,展现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刘显富18岁参军,退伍返乡参加工作后,他踏实工作,不计个人得失,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随着原单位解体,刘显富成了下岗工人。在做学校义务辅导员时,他发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为此,并不富裕的刘显富自筹资金6万余元,购买了4套胶片电影放映机、100多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1台三轮车开始义务放电影,这一放就是整整25年。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他从未耽误过一次放映。2017年冬天,一次放映回来,他连人带设备滑到了深沟里,腰部严重扭伤。2020年8月,妻子被检查出肺癌,需要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放映,他让女儿先去陪护。为了方便老年人看电影,他常去敬老院和老人家里,把放映机搬到老人炕头上。每次放映电影前,他还带着大家一起唱红歌。如今,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勃利县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一种时尚。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刘显富加入了七台河快乐义工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了“红色光影放映队”,把电影放映推广到全市,义务为市民放映红色经典电影。仅在新兴区北岸新城的一场,就吸引数千人观看,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大亮点。

  除了放映电影外,刘显富还把扶贫济困作为使命追求。多年来他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刘景玉、五保户马生智夫妇,逢年过节,他经常探望卫国英烈李厚亮的母亲,坚持多年从未间断。当得知小学生赵洪菲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时,他立即出资帮助……诸如此类的帮贫扶弱,还有很多。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显富积极配合街道社区做好疫情监测、宣传引导、卡点防控等工作。在艰苦的夜班岗位,他的手脚被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冻伤,他却带伤坚守岗位,成为当地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刘显富荣获龙江最美劳动者称号。

  123  闫文英

  闫文英,女,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五指山鸿雁志愿者协会理事。

  她是“圆梦奶奶”,自掏腰包,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圆了孩子们的大学梦;她是“民族工艺传承人”,自学民族工艺品制作,免费传授给年轻人;她是“科技助农先行者”,推广农业领域新技术,帮助五指山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希望之灯,也为扶贫协作搭建爱心之桥。

  闫文英退休前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14年前,年逾七十的闫文英来到五指山市定居。怀着一颗甘于奉献的“志愿心”,2016年,闫文英组织“候鸟老人”成立了五指山鸿雁志愿者协会,开启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公益之路。尽管退休金并不高,但老人仍旧克服困难资助了3名学生,并号召几十位志愿者与她一起制作黎锦、数字油画、布贴画等手工艺品用于义卖,将义卖所得资金补贴资助学生,保证受助学生每月300元生活费从未间断。高考结束后,老人得知两名受助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却在为学杂费犯愁,又忙活着在协会里发起爱心助学捐款,共77名热心志愿者捐款1.17万元,为两名孩子解了燃眉之急。

  让五指山乡亲们的富裕之路走得更快一些,一直是闫文英老人最大的心愿。听到协会决定在五指山农业领域推广超敏蛋白复合酶技术的时候,老人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科技助农增收的先行者。为了解决前期试种场地、经费不足的问题,老人与协会的同仁多方辗转;为了确保试种取得效果,老人成了种植基地的“水龙头”“松土铲”“施肥车”;为了消除农民朋友的顾虑,老人又化身成送酶、送苗、送技术的“推广员”。现如今,超敏蛋白复合酶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黄瓜、西红柿、青椒的种植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省下来的钱,留给了贫困学生;闲暇的时间,交给了志愿服务。已经85岁的闫文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总在想着能够为这片热土做些什么。她带领志愿者学习黎锦编织,通过义卖筹措善款用于志愿服务。在闫文英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以五指山的绿水青山为主题制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她用绿水青山换来了志愿服务的善款,也用这一笔笔善款,回馈着这片绿水青山。

  闫文英荣登“中国好人榜”。

  124  江满凤

  江满凤,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井冈山市龙潭景区保洁员。

  江满凤是小井村红军烈士江治华的孙女。受爷爷革命精神和父亲乐善好施的熏陶影响,江满凤从小立志把弘扬井冈山精神、扶危济困献爱心当成毕生追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书写了草根红三代的“雷锋故事”,被群众誉为“红色百灵”。

  她信仰坚定,奉献大爱,毅然放弃多次换岗机会,25年坚守“苦累脏”的保洁员岗位,只为留在景区以传唱红歌的方式,宣传井冈山精神。她先后为11位来井冈山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唱过红歌,每年向众多游客义务传唱红歌。

  她播撒爱心,甘守清贫,18年帮助82位学子喜圆求学梦,成了贫困孩子的“春蕾妈妈”。2003年,江满凤得知上井村老邹家的两个孩子交不起学费,当晚便掏出放在枕头底下、用油布袋包了三层的300元,反复数了几次,想留100元家用,最后还是全部送给了老邹家。从此,江满凤走上了一条爱心助学路。18年来,她省吃俭用,常年穿着工作服,却慷慨捐出32万余元。

  她奉献真情,无微不至,9年中结对照顾53位孤寡老人,成了敬老院里的“大众闺女”。2012年,江满凤开始与黄坳敬老院结对子,帮扶照顾廖振高等53位孤寡老人日常生活。为改善老人用餐条件,她自掏腰包兴修厨房、添置厨具;为让老人住得舒服,她添衣送被、购买电视机、电风扇;为给老人补充营养,她定期送去水果、蔬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廖振高老人的话来说:“满凤比亲儿女还贴心。”

  她扶危济困,帮人无数,13年坚持做公益,成为困难群体的“爱心大使”。汶川地震后,她第一时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贫困户叶惠苹建房子缺钱,她把自己种菜养猪赚来的5.5万元全部捐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向抗疫一线捐款的同时,还向11户疫情防控期间粮食短缺的老弱困难户捐送大米和油……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25年来,江满凤累计捐款60多万元,感动了许多群众。

  江满凤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25  苏玉琴

  苏玉琴,女,回族,1957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苏玉琴志愿工作站负责人。

  苏玉琴身患癌症,仍然坚守助人善心,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做公益,成立“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等志愿服务组织,带领1100多名志愿者常年开展公益活动,将爱心播撒到天山南北,被人们亲切称为“热心大姐”。

  与病魔抗争,组团奉献爱心。苏玉琴23岁时不幸患上罕见的血小板无力症,之后又罹患鼻喉癌等多种疾病,经历过大小手术20多次。就是这样一位癌症患者,仍以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一边鼓励病友与病魔抗争,一边帮扶少数民族病友和困难群众。从1983年开始,苏玉琴坚持每周四在医院做义工,为肿瘤患者做心理疏导抚慰,陪护危重病人。在她的帮助下,一些自暴自弃的病友恢复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有的还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2006年,苏玉琴创办昌吉州红十字抗癌乐园。2013年,组建“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后来,她又组建康乃馨爱心妈妈帮扶队等11支志愿服务分队,现有志愿者1100多人。苏玉琴经常对志愿者说:“我必须每天争分夺秒地做事,就是哪一天走了,也不遗憾。”

  与公益结缘,汇聚无边大爱。从南疆洛浦县、民丰县、叶城县等地的维吾尔族孩子,到昌吉市辖区及周边县市的养老院、孤儿院、军营、学校、医院……苏玉琴带领她的团队一次次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及时雨”。她们先后重点帮扶贫困群众2000多人,探访慰问孤寡、残疾、贫困家庭3万多人次,长期助学178人,让38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苏玉琴还多方奔走协调,募集善款168万多元,为昌吉州多个县市偏远牧区捐赠爱心物资价值55万多元,举办文艺演出1600多场次,组织的各类公益志愿活动累计约56万人次受益。

  苏玉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126  李王花

  李王花,女,汉族,1985年1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王花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自主创业开办企业,带动和培训上百名残疾人掌握服装加工技能,实实在在给残疾人提供自我创造价值和劳动致富的平台,用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引导和带动残疾人勇敢走进社会。

  3岁那年,李王花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但李王花不向命运屈服,刻苦学习纺织缝纫本领,自主创业,做起服装批发生意。2011年,李王花和朋友合伙开了公司。2013年,李王花的儿子出生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但心里始终还有事放不下,那就是要创办一家企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共同过上幸福生活。

  2016年,李王花创办了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先后带动和培训了上百名残疾人掌握服装加工生产技能,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找到尊严和快乐。李王花从心底里关心残疾员工,亲自带生病的残疾员工去看病,自垫医疗费用,还免费给残疾员工子女提供日间照料场所。

  2019年,李王花投资120多万元建设扶贫车间,主要开展服装加工生产、为农村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服务,解决贫困户、贫困残疾人及家属就地、就近就业等难题,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创办至今,员工最高工资达8000元以上,为农民提供一个自我创造价值和劳动致富的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南各大医院防护物资大量消耗,处于急需状态。李王花立即召集员工返回工厂,马不停蹄为省内多家医院和支援武汉医疗队伍生产6000余件价值30多万元的医护用品,缓解医院燃眉之急。李王花还通过多年合作方的关系,紧急购买了口罩、防护服、酒精等价值6万多元的防护用品,及时捐赠给抗疫医护一线,同时捐赠防护物资给残疾人创办的企业助力复工复产。

  李王花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127  李东亮

  李东亮,男,汉族,1976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商丘市帮扶商丘好人协会会长。

  2000年,李东亮就读军校期间,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做了肾移植手术,获得第二次生命。为回报社会,他带着重病之躯,先后发起成立多个公益组织,带领众多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他在感恩中传递爱心,延伸了生命的宽度,被誉为“行走在生命倒计时路上的志愿者”。

  2003年9月,李东亮退役回到家乡,因身体原因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大家的爱,此恩必当涌泉报。”退伍后,李东亮成立了“同在蓝天下”义工小组,探索公益之路。随着义工小组影响扩大,2006年7月,李东亮组织成立了商丘市义工联。从此,他和同伴们干劲十足地奔波在公益路上。

  2018年,李东亮牵头成立了商丘市爱之源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热心市民填写了人体器官与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为众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2019年,李东亮成立了商丘市新时代退役军人雷锋团,启动了“柘城老兵爱心早餐”等公益项目。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东亮动员组建商丘好人战“疫”志愿服务队,为12个疫情防控点执勤人员赠送午餐28天,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403人次,设立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点22个,捐赠价值11万元的抗疫物资。

  截至目前,李东亮已先后发起成立4个公益组织,凝聚近2万名志愿者,设立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站点及队伍213个,参加志愿服务52万人次,捐款捐物约1340万元。

  当初李东亮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医生承诺他可以多活5年,如今4个5年过去了。李东亮在回报社会、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收获着生命的奇迹!

  李东亮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128  李  莎

  李莎,女,汉族,1999年5月生,共青团员,生前系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大学毕业之际,李莎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外,她情系学生,打开留守孩子的心扉,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莎姐姐”。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学校开会途中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来自四川偏远的大巴山脚下的李莎,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从小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自身的经历让李莎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虽然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保研名单,却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李莎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小老师”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她课后一遍遍地单独教学习困难同学开口讲英语,她经常关心陪伴班上家庭困难小女孩,帮助她融入集体、提升学习……李莎还经常跟孩子们分享她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感悟,她的教学热情像一团火苗,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她说:“支教工作就是把孩子内心的火种点燃,点燃山区学生对外界的好奇,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点燃他们对改变命运的信心与追求。”

  李莎特别关爱留守儿童,通过家访、谈心等形式向他们传递温暖。研支团策划在马堤乡东升小学举行夏令营活动,得知这里的大多数孩子都少有机会外出,特别是留守儿童更是缺乏关爱,李莎便把视角对准这里,牵头制作短片《旭日东升》,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融入其中。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李莎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艰辛可想而知。去家访就去最偏远的学生家,做工作就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李莎用行动实践梦想,用奉献书写人生,在西部的大山里留下青春星火,谱写出助人为乐的永恒之歌。

  李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获“最美大学生”称号。

  129  李慧文

  李慧文,男,汉族,195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韶关市中心血站退休干部。

  32年间,李慧文累计无偿献血430多次、16万毫升;他身体力行,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达3万多小时,带动了一大批无偿献血志愿者;他著书立说,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带头宣讲千余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献血哥”。

  济世救人,血站人的“热血真情”。1989年,李慧文从医院调到韶关市中心血站工作。当第一次看到体检合格的献血者挤在采血室门口却不敢献血时,他深深地感到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性。此后,李慧文坚持每年定期无偿献血,每隔三个月就无偿捐献一次400毫升全血;有了单采血小板后,他又定时捐献单采血小板,从最初每年捐献12次,到后来一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4次,30多年无间断。截至目前,李慧文累计无偿献血430多次,献血量达16万毫升。

  满腔热血,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发展。1994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李慧文赴日本参加国际输血研修班,学习无偿献血宣传、发动、组织和服务等先进经验。1995年,李慧文从日本完成学习回国后,便全力投入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他先后撰写出版著作、编著和译著20多卷本,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新闻和科普文章300多篇,指导和推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200多次,进行无偿献血宣讲千余次。1999年,在李慧文的带领下,韶关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无偿献血促进会,随后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创建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宣教招募和参与新模式。截至目前,韶关市已有5400多名志愿者加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

  生活中,李慧文时刻不忘热心助人。2000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宁夏西吉县有一位贫困的高中生需要捐助,家庭并不富裕的他连续资助了这位贫困高中生三年;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将刚刚收到的6000元稿费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抗震救灾。除了无偿献血,李慧文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与担当。

  李慧文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130  李增军

  李增军,男,汉族,1950年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党支部原书记。

  70多年前,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堂上村诞生,随后,这首歌曲唱响全中国。2006年,李增军成为这首红歌诞生地的红歌讲解员,他15年如一日,讲述红歌故事,累计讲解9000余场,直接受众达45万多人次。

  1943年,作曲家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传唱全国。李增军清晰记得,村里最早学唱此歌的11名儿童团员之一的李甫会,即使晚年被阿尔茨海默症擦去许多记忆,仍能一字不落地哼唱这首歌。堂上村地处抗战时期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党与群众血肉相连,这种深入血脉的朴素真情,全都融入这首歌里,也深深震撼着李增军。从那时起,让每个到堂上村的人听一段红歌背后的故事,让红歌故事感动更多的人,成为他的夙愿。

  李增军声音洪亮,喜欢唱歌,通过在讲解中思索磨练,他越讲越精彩,水平越来越高。红歌诞生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堂上村参观的团体也越来越多。2014年以后,李增军有时一天要讲上七八场,往往是早上8点开始,完成讲解回家已是晚上六七点了。有的游客来了好几回,说:“老书记讲得特别精彩,我来多次就是为了能再多听一次老书记的讲解,更加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这是人民的心声,听起来特别提气。”

  讲解任务重,年龄也不算小了,免不了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有时候感冒了,身上没劲不想动了,但是想着既然叫我了,那就讲吧”。他身上经常带着银黄颗粒和草珊瑚含片,有时讲一场就嚼一嚼银黄颗粒、含一片草珊瑚含片。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霞云岭乡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为核心,挖掘整合堂上村及周边资源,建成红色教育中心,李增军成为领衔主讲,承接了大批中央、市、区级部门守初心担使命、学党史悟思想等教育活动讲解。现在,堂上村一年吸引游客就达20多万人次,农家院随之变红火,村里经济被拉动起来,村风村貌、村里的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

  李增军荣获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称号。

  131  杨  晖

  杨晖,男,汉族,1986年5月生,民建会员,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晖留学回国创办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个体经营者的就业效率,让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稳,被称为新个体的“云上”服务者。

  2016年,杨晖创立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创零工经济服务模式,自主研发线上“劳务派遣”平台,为全国5000多万名外卖小哥、保洁阿姨、维修师傅等提供服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218.2万人。针对新个体最为关心的劳动收入能否及时到账问题,杨晖和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支持630多家银行和微信、支付宝全通道打款,7×24小时随时结算,秒级到账率99.9%,最高单日处理订单达165万笔。

  杨晖还把脱贫攻坚实践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足迹遍布甘肃、新疆、西藏等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云账户结对帮扶的12个贫困村,自然环境艰苦、生产条件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的“顽固碉堡”。杨晖带队走进每个村,聚焦基本生活保障、特色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村一策”、逐一落地。在新疆和田地区,杨晖通过实地调研,以“自习鸽”项目开展产业扶贫,增加就业500人。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设立二级公司,以“直播+电商”模式,把当地的绿水青山、农牧产品等拍摄成短视频吸引更多消费者,以数字化赋能帮助当地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困难群体长期居家无法获得收入。杨晖带领公司于2020年3月落地“线上秒批”电子营业执照服务,帮助新个体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市场主体登记,第一时间审批拿照、第一时间接单干活、第一时间获得收入,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杨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下转第十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