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推动科学素质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家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4日   第 05 版)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前不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到2025年要超过15%、到2035年要达到25%。本期大家谈,我们邀请3位专家,探讨如何提升科学素质、更好落实规划纲要。

  ——编  者  

  

  注重弘扬科学精神

  周忠和

  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科研人员被誉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科学家参与科普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能高效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以往科普工作侧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近年来对于科学精神的弘扬越发受到重视。科学精神是使人摆脱愚昧盲目的有效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一方面,科学精神产生于科学实践,是科学知识的升华;另一方面,发挥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更好获取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让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重要而且关键。

  科学精神首先形成于科技工作领域,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有必要更注重科学精神的维护与弘扬。知识积累并不能自动带来科学素质提升,如果不以科学精神贯穿其中,不去了解更深层次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仅仅满足于传播零碎的科学知识,科普效果将十分有限。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科研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立场,秉持理性、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身体力行影响社会;同时也要自觉做科学精神的维护者、传播者,对伪科学增强辨别力。

  当然,科学普及工作并非科研人员的主业,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需要从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创造更大空间和更多条件。弘扬科学精神是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的目标定能变为现实。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提升科学教育水平

  武向平

  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重视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从国家发展大局和未来科技变革大势来看,科技发展关键靠人才,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只有形成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这个“高原”,才能成就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珠峰”。

  学校是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匮乏。在西部和偏远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较少讲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缺乏科学教育完备体系。科学素质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因此,有必要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扩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尽快启动中小学科学老师培训计划,培训资金和计划应向广大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倾斜。加快提升科学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王  挺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开展科学普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承担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任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更加崇尚科学、理性求实、支持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速度虽然较快,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任务依然紧迫而艰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以及支撑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致力补短板、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保障,有效提升更多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在服务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面向未来,围绕青少年、农民工、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组织实施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促进科普服务的公平化、普惠化、精准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科学生活方式,我们定能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