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运动健身离不开科学“处方”(人民时评)

王君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3日   第 05 版)

  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普及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知识,推动“体医融合”,成为当务之急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视频:一些中老年健身者用布带固定下巴,悬空吊挂在公园大树上摇晃、摆动,认为这样可以治疗颈椎病等。这种锻炼方法,究竟可不可取?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种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主要是因为原理上有些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但是,这终究不属于“颈椎牵引”,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进而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今天,全国各地健身热潮涌动,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是实现全民健康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一些非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值得引起各方重视。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普及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知识,推动“体医融合”,成为当务之急。

  游泳、跳绳、跑步、打球、太极……不同的人体质和健身需求不同,适合的运动形式、强度和频率也有所不同。尽管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运动方式或强度,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反而会“伤身”。以脑血管病为例,国外做过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休闲运动,而不是劳累运动才能预防脑血管病;快速散步能预防卒中,但剧烈运动却会增加脑出血的可能。

  用大健康理念看,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药”,运动“处方”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开。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运动管理师,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专业运动指导,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个性化运动“处方”需考虑多项维度,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可以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专属的运动“处方”,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目前,运动“处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看似一个简单的运动“处方”,实际上汇集了一大批临床和影像专家、体育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大数据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专家的智慧。证实某项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干预功效,需要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群随机的严谨细致对照研究。只有构建起运动健身的科学评价方法,不断完善运动“处方”,运动健身才能更好惠及广大健身者。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身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与“医”有机结合,将体育公共服务纳入医疗体系,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性,优化体育和医疗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弥补医疗卫生在促进健康方面的短板。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人民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