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宁夏贺兰县科技治污促增收——

水团队做起鱼课题

本报记者 王汉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2日   第 02 版)

  7月,宁夏贺兰县第一批鲈鱼上市,比过去从南方运来早了个把月。活蹦乱跳品相好,15万尾成鱼供不应求,个头大的每斤还贵出约20元。

  生活好了,如今西北人也爱鱼鲜。贺兰县的水产养殖户王旭军却很苦恼。从父亲算起,他家养鱼40多年,近些年却越来越不赚钱。

  为了产量,鱼饲料“饱和式”投喂,水都稠了,产量却不跟涨。“钱全花在饲料上了,投下去,被鱼吸收的不到三成,剩下七成大排大放成了污水。”眼看着尾水排掉,王旭军既心疼又不安。随着环保约束加大,养殖场成了整顿对象。

  清华大学搞水环境治理的老师金浩轩一度也很苦恼。他们带来了治理尾水的技术,可养殖户本就利润不高,赚的那点钱裹不住治理成本。不治污就要关停,治污也得考虑养殖户经济条件。

  科技部门及时出手,希望打破困局。治污不仅盯尾水,更应该从源头上解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加速器。想让技术扎根,需要先浇灌培土、开放合作,这考验耐心。”银川市科技局局长韩蕃璠说。

  确实需要耐心。金浩轩在西北一待就是4年,从白净脸变成黑皮肤,从治水专家变成了养鱼行家。团队不再盯着污染讲治理,而是带农民用好水养好鱼。利越厚,农民越有动力。政府、专家、农户合成了一股劲。

  过去宁夏只养殖四大家鱼,粗放好活。肉嫩价高的南方鱼种,养殖户伺候不活。他们问:“咱黄河水太冽了?人家鱼娇贵,服不住?”金浩轩说,黄河水质好,是过去大引大排、大饲料大产量的路子走到了尽头,“别不信,市场上什么鱼抢手,咱就养什么鱼!”他们说:“鲈鱼比鲤鱼草鱼贵4倍都不止,要是养活了,就信你的话。”

  清华大学的水团队做起了鱼课题。鲈鱼爱干净,水脏一点就不进食了。西北水温低,换次水鱼塘降温好几度。西北日照强,水富营养化藻类疯长,氧气不足。西北冷天长,这边鱼没长大,南方鱼就上市了。破解之路有一条:小水塘、精细化,便于保温管控。

  团队一次次尝试,养了一塘又一塘鲈鱼,探出了一套大棚、小池、净水相结合的方法。他们利用微生物,把有害的氨氮、亚硝酸盐无害转化,残饵粪便被水循环机械过滤成了肥料。一池水一天才排几杯,除了蒸发,几乎不再有耗水。

  水省了,产量和效益却大不一样。200立方米水,一年能产4000斤鲈鱼,比过去养鲤鱼还省料。过去靠南方运,损耗大。如今本地鱼品相好、上市早,价格高还有竞争力。

  金浩轩高兴的,是养鱼不再排污,治污成本被轻松覆盖。王旭军高兴的,是养鱼打开新天地,他又成了致富带头人。银川市科技局和农业农村局共同立项,支持推广。5家大养殖户参与试养,27家龙头企业确定加入,数千养鱼散户将分批观摩培训。

  王旭军又喜又忧:“这技术推开了,咱鲈鱼还值钱吗?”金浩轩说:“鲜货不宜运太远,24小时车程,如今能覆盖西北五省区。宁夏与河套地区不仅水资源好,物流区位也好。未来这点产量,肯定还不够销呢!”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