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7月1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驼铃声声阳关道(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本报记者 赵帅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0日   第 05 版)

  阳关故址。
  资料图片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岑  参(唐)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

  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

  

  出敦煌市区沿西南方向驱车行驶,只见公路两旁戈壁茫茫,星星点点的沙生植被漫向远方。约摸开行70公里,一座汉阙牌楼映入眼帘,便到了诗人岑参笔下的边塞——阳关。

  历史上的阳关作为重要关隘,东望长安、西通楼兰,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经阳关通往西域的“阳关大道”则成为美好前景的代名词。

  然而,千百年前自关中而来的岑参却不这么认为。他西行千里,一路渡黄河、过兰州、经武威、宿祁连、到酒泉……在西北边陲前后生活长达数年,无论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涯还是辽阔壮美的塞外风光,岑参都体会深刻。可遥想阳关,他依然发出迥异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豪放之音,一句“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诗人身处异地的浓浓思乡情跃然纸上。

  如今的阳关遗址区,保存有制高处一座高约4.7米的烽火台。这座采用土块和芦苇层层叠压夯筑而成的烽燧,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屹立不倒,颇有“沙漠脊梁”胡杨树的风采。

  及至烽火台上,放眼望去:绿洲田园与戈壁沙漠相映生辉,逶迤蜿蜒的龙勒山若隐若现。极目远眺,白雪皑皑的阿尔金山直插云霄,方圆数十里独特的大漠风光可谓尽收眼底。

  不远处传来驼铃声声,清脆空灵,让人不觉联想起商人贾客组成的驼队满载丝绸瓷器往来穿梭的场景。循声望去,原来是景区推出的特色交通工具,游客骑乘骆驼,边行走边拍摄大漠自然风光,体验丝路文化,好不惬意!

  为更好地保护阳关遗址文物,景区建起阳关博物馆。展厅陈列的文物一应俱全:车马饰部件、天马砖、沙盘、锁子软甲、戈矛斧钺、烽火信号等,即使初来乍到,也不难增进对古代河西地区边防体系的了解。

  走出博物馆,三组对称的红色砂石圆柱格外引人注目。由近及远,分别刻画着栩栩如生的战马,代表着河西走廊被开发;满载货品的商旅驼队,寓意丝绸之路的畅通;飞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穿过圆柱径直朝北而行,来到阳关都尉府。3米多长的案牍前,威风凛凛的“都尉”紧握毛笔,在宽约2厘米的竹简上挥毫疾书,演绎的正是古代办理通关文牒的场景。感兴趣的游客还可获得一张由汉隶书写、带有自己名字和通关时间的“关照”。

  出都尉府往东,依次可观仿阳关关城、射箭场、仿古兵营和陶窑。其中,取陶土制作陶器,与学做拓片、临摹壁画、传递烽火等一道,成为阳关景区研学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据介绍,2019年以来,阳关研学基地接待中外中小学生3000余人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