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认真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系统部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党的惠民政策走进群众心窝里。
日前,深圳市驻深新闻工作者协会“央媒看深圳”系列采访调研活动走进光明区,感受光明区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出台四类民生实事清单
黄助芳家住光明区马田街道,2017年丈夫去世后,仅靠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独自抚养孩子。
去年,在光明区有关部门帮助下,黄助芳脱了困,并自学考过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今年,光明区总工会招聘她为职业化工会工作者,还为她在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找到了一份兼职。“现在每个月工资加起来能拿到八九千元,”黄助芳说,“今年我还打算报考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据光明区群团工作部办公室主任张嘉介绍,目前光明区已经启动“圆梦光明”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补贴金额共计60万元,为区职工开展学历教育、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技能提升服务。
在光明区公明街道西田社区党群服务大厅里,刚安装不久的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前已有不少居民排队办理业务。西田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只需要携带身份证或社保卡就可查询及办理社保、医保相关业务,在家门口享受自动化政务服务。
“操作简单,信息一目了然,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业务!”刚办完业务的居民陈女士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今年以来,光明区出台“1+4”工作方案,系统部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为总方案即《关于开展光明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决定》,“4”分别为四类民生实事清单,即在全区开展“54项重点民生实事”,在基层党组织开展“万名党员在身边”活动,在社区征集落实至少1000项“民生微实事”,在政法领域推出13项民生实事,有力有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群众需要什么就去干什么
修补裤脚、小家电维修……每逢单月的第二个周末,光明区31个社区都会同步开展便民服务大集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民服务。
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大集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把健康服务、反诈骗、就业招聘等惠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活动累计服务居民9万余人次。
光明区党建服务中心主任王忠东说:“党群服务中心‘招式’很多,既可以是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的安心屋,也可以是物资和服务集散的桥梁。”
为此,光明区因地制宜构建“1+8”党群服务联盟,下沉政务、法律、教育、健康等资源,提高各级党群服务阵地使用率、资源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基层服务质量,也调动了居民共建共治的积极性。
住在光明区光明街道东周社区的袁土金是一位全职妈妈,社区为其提供了夏令营兼职老师的职位,丰富了社区活动形式,也为她提供部分经济来源。“我得到了帮助,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现如今,袁土金已经成为东周社区义工团队的固定成员,每周都会义务参加社区组织的便民服务活动。
“我们在基层第一线,就要问需于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东周社区党委书记祝晓东说。
想方设法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在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里,办公区域窗明几净,实验设备一应俱全。4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毛坯空屋。“从签约、装修到落户,仅仅用了4个月。”副院长林丽霞介绍,光明区还结合政策为研究院减免了70%的租金,节约近400万元。
而在几公里外的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不少港澳创业企业也选择扎根光明区。辉煌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前期团队已经入驻光明区。公司执行董事于三龙说,“光明区离我们在东莞的工厂很近,又可以坐高铁直达香港,周边还有公寓、食堂等配套,几乎解决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
“在引企业、做服务方面,光明区是下了大力气的。真金白银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该基地运营总监汪佳秀感受颇深。
自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光明区建设以来,科研机构、初创企业不断增多,难免面临已经签约、但办公科研场地在建,一时不能投入使用的情况。为此,光明区想方设法解决科研机构、企业实际运行中的困难。截至目前,光明区已经为8家科研机构解决数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并通过减免、补贴场地租金,让机构得以迅速投入运营。
有所为,有作为。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正是光明区围绕“民生七优”工作目标,聚焦市民群众和企业行业实际困难的生动缩影。
光明区委书记刘胜表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得更实,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以赴推动光明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