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对石窟寺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工作。上百支调查队伍、近2000人参与了调查工作,全面摸清全国石窟寺保存现状。本版特刊发山西省石窟寺调查文章,以飨读者。
——编 者
石窟寺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遗存,集造像、壁画、建筑于一体,历史底蕴丰富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护状况、系统分析石窟寺保护形势,从去年底开始,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
山西是我国石窟寺、摩崖石刻保存较多的省份,石窟寺类型丰富,分布于全省11市。石窟寺是山西地上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既有开凿时间最早的云冈石窟,也有非常重要的天龙山石窟。我所在的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与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4家单位参加了此次山西石窟寺调查。
带着问题与研究意识去工作,就不会乏味
“我们要抓紧啊,赶在下雪前把野外的活儿干完!”这是石窟寺调查队员田野调查时常说的一句话。尽管在过去紧张的4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如期完成了全部石窟寺的调查任务,但这个“催征的号角”依然在耳边回响。
从2020年11月中旬接到山西石窟寺调查任务到今年3月底完成石窟寺调查报告的编写与资料上传,时间非常紧迫。一些琐碎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很必要,如整理与石窟寺相关的文献、搜集各种地图、详细规划田野调查的方案等。
12月1日,我们迈出了走向田野的第一步。在开始阶段,我们对5处石窟寺进行了预调查,检验调查准备的资料是否满足需要、工具与车辆是否适用、人员组织是否合理、技术路线是否可行,并计算出每日的最大工作量。通过预调查,我们制定了简洁高效的调查方法,配备轻便易于工作的工具,规划了东中西3条路线。
这3条路线实际上与我们过去一直关注的晋阳到邺城的“并邺道”相关。这是东魏北齐时期沟通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之间重要的通道,“高氏集团”利用这个通道,将晋阳与邺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想,带着问题与研究意识去工作,就不会乏味。野外调查并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按图索骥,只能围绕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开展。每一处石窟寺调查结束后,我们不仅分析周边的寺庙与环境,也要问询当地的乡亲们,力求有更多的新发现。
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调查中,我们新发现了38处石窟寺,占整个山西省石窟寺新发现总数的70%。新发现的石窟中北朝石窟就有16处,规模较大的燕龛石窟现存有9个窟龛(风化较为严重)。有些石窟有明确的题记,如千佛寺造像、大佛头石窟等。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山西石窟寺的类型,也明确了石窟寺断代研究参考的标准。
脚下是碎石陡坡,眼前是文化长卷
此次调查中,多数石窟寺深藏山中,困难程度很相似。负责东线的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硕士杨晓芳。考古专业出身的她第一次亲历石窟寺田野调查,与有石窟寺调查丰富经验的山西大学王炜老师组成团队,协作完成任务。
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是连接晋冀两省的重要交通线,运煤车川流不息,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十分危险。盂县十八盘摩崖造像开凿于公路上方、盘关峡口北山腰间,山势险要,调查工作难度很大,团队前后去了3次才完成调查任务。第一次去时,找不到当地村民带路,只好根据地图点定位,来到了造像所在山崖下方的公路。公路护坡极高,必须爬梯子上去,山上碎石较多,不断有石块滑落,出于安全考虑,未能继续爬山。第二次去时,团队在村民指引下爬山,但由于刚下过雪,草木残雪掩路,茫茫一片,辨不清方向,加之缺乏户外经验,考虑到安全,遗憾返回。第三次去时,由王炜老师先用无人机探查地形,最后决定他先从右侧上山探路,寻找到相对好走的路。即便是好走,脚下也是碎石陡坡,走走滑滑,异常艰难,好在有惊无险。待爬到目的地时,回望来路,大伙儿异口同声笑着说:“这可怎么下去呢?”
“这次调查是全面、系统了解山西石窟寺的宝贵机会。”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袁琦,尽管主修文物建筑,但对石窟寺非常感兴趣。在她看来,石窟寺调查和建筑调查一样,要做到真实全面的记录。她的任务是中线调查,从榆次、昔阳到和顺再到榆社、左权,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60余处石窟寺的调查任务。在调查昔阳夫子岩石窟时,没有路,队员们在向导的带领下穿冰河、爬石子山、钻荆棘丛,克服恐高,费尽周折,到达石窟时已经下午4点多。离太阳落山仅有1个小时,队员们明确分工,测量、绘图、拍照有条不紊地进行,跪在地上、借着躺倒的石碑绘图,抓住崖边的灌木照相。工作完成时,暮色已降,大家不顾危险,匆匆滑下山坡,衣服裤子磨出了洞,手臂也划出了血……进行和顺当城摩崖造像调查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3摄氏度,造像又处在风口,无人机因风速太大且低温而无法起飞。风吹得人站立不稳,好半天才能拿出相机工作。手掌摩崖造像调查时,带到山上的暖瓶里的热水已经凉了。凉水泡面,对这些80后、90后队员而言,可谓是人生第一次。
负责西线调查的简莉是工龄16年的“资深文物工作者”,对于文物病害的识别、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有丰富经验。在她的工作日记中,总结了很多中小型石窟寺面临的问题,如“日常缺乏看护”“面临盗凿的风险”“风化严重”,等等,也列出不少意见,如深度挖掘石窟寺价值、加快石窟寺保护级别的认定、合理划定保护范围、落实石窟寺保护人、系统开展数字化工作、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等。我们都仔细梳理了这些意见,报送给文物管理部门。
野外工作辛苦,室内整理工作也不轻松。晚上回驻地,必须强打精神,完成当日的照片归档、工作日记、遗迹记录描述、补充野外未完成的图纸、标记地图上石窟寺的准确位置、筹划明天的工作路线和内容……当天事情全部完成时,一般都到了子夜。
此次山西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共调查570处文物点,完成专项调查报告481份,绘制图纸2112张,上传照片4590张,记录石窟寺485处,其中补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8处。新发现石窟寺(含摩崖造像)54处,其中,石窟寺24处,摩崖造像30处。这些调查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留下重要资料。
调查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能纵览历代石窟风格的变化,体验多元文化融合的盛况。一个个寂静偏僻的山谷里,深藏着一处处石窟,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幅文化长卷,绵长悠远。山西石窟寺调查,恰似一次从平城到洛阳,从邺城到晋阳,从长安到太原的时空之旅。
(作者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
版式设计:赵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