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生存权得到保障,发展权得到实现。内蒙古、山西——

更加充分的保障 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 迪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7日   第 14 版)

  盈盈夏日,生机盎然。走进内蒙古和山西,草场茫茫、遍野花开,乡村整洁、滨河翠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精神面貌朝气蓬勃,这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记者亲身感受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各项基本权利得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保障。

  “村里对我很照顾,我很感激”

  在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68岁的王金霞满脸笑容。11年前,老伴因病离世,王金霞的心情曾经一度十分低落。危房改造、医保报销、产业扶贫……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为王金霞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在村里紫皮蒜产业的带动下,王金霞院前1亩多地种上了紫皮蒜、白菜、土豆,一年能收入6000元以上。2018年,王金霞还被聘为村里的保洁员,这项收入每年可达6960元。“工资还会涨,村里对我很照顾,我很感激。”心情变好了,王金霞的生活也红火了起来。

  宽敞、整洁,这是走进脱贫户包额尔敦仓家的第一感受。包额尔敦仓是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的脱贫户,因为治病欠下了十来万元的债务,又面临孩子上大学的压力,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医疗、教育、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政策帮扶下,2017年,包额尔敦仓搬进了新房,依托扶贫产业资金养起了改良品种的肉牛,并被嘎查聘为生态护林员,有了多个收入来源。包额尔敦仓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去年,光卖小牛犊就挣了12万元,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找了份好工作!”现如今,包额尔敦仓每天骑摩托车巡查林地两次,一天天看着环境在变好,日子也在变好。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数字的背后,是生存权得到保障,发展权得到实现,为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创造了基础条件,为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

  “听党的话,准没错”

  “党的政策好”是此行途中听到最多的话。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牧民洪格尔巴特尔的创业经历,就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他总结的创业经验就是:“听党的话,准没错。”

  2000年,外出打工的洪格尔巴特尔回到家乡,联合亲人共同办家庭牧场。到2014年,牧场已经有1000多只羊和300多头牛。然而,牛羊数量的增多加剧了草原生态衰退。

  此时,扎鲁特旗开始推行“减羊增牛”“禁牧”等政策,洪格尔巴特尔便下决心把羊都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草原,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活环境,更是我为草原家乡应尽的义务。”在政府和专家的指导下,洪格尔巴特尔开始科学养畜、少养精养,并尝试转型做生态旅游。如今,牧场已经发展成为草原生态修复的示范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生态旅游也做得有声有色,他还主动提出为周边的群众提供工作岗位。

  牧民黑鹰每年旅游旺季都会在牧场帮忙,能领到3000多元的月薪。在多项好政策的帮助下,他从土房搬进了新瓦房,有了稳定的收入,做点小生意成了他的业余爱好。“党的政策好,我的生活没什么可愁的。”黑鹰说。围封禁牧、植树造林、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措施陆续落实,大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漫步在山西太原市汾河步道,仿佛走入城市里的山水画。河水碧绿清澈,河道宽阔绵延,河面还有居民在练习赛艇。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当地人口中的“干河滩”。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在沿河而建的自行车道上,健身的人们来来往往,72岁的张先生把车停在一边,看看岸边风景。“以前这里都没人来,现在风景可真好,政府为咱办了很多实事!”张先生与老伴每两三天从家沿河骑一段,既锻炼身体又欣赏风景。

  “在这儿有家的感觉”

  70岁的太原市民戈新文居住在漪汾苑社区,最近,他与老伴天天都在社区食堂吃饭。“这里的菜少油少盐,还很可口,最重要的是,食堂很重视居民建议,在这儿有家的感觉。”戈新文说。漪汾苑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当地党委和政府一直努力推动社区食堂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餐选择。戈新文希望社区食堂能够一直办下去。“护理和吃饭是我们老年人比较关心的问题,希望他们能不断改进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戈新文说。

  “刺绣比养羊好挣钱吧?”“嗯呢!”蒙古族妇女刘孟兰答得飞快,她猛点头,眼里闪烁着光。自从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刘孟兰有了自己稳定的收入。去年,她光是卖绣品就挣了2万多元,她说:“农闲的时候坐在炕上刺绣就能挣钱,这是我以前从未敢想的生活。”科尔沁右翼中旗把蒙古族刺绣发展成产业,截至目前,已经培养出2.6万多名“草原绣娘”,既推动了传统蒙古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又带动妇女就业并增加了收入。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兴科社区,居民们和谐相处,组建居民议事会共同管理社区,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敖包山嘎查,村民们能够免费参加育婴、养老护理等培训班;在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村民业余时间参演农耕民俗实景剧,他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