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06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黄丝村——

路通百业兴 村民奔小康(沿着高速看中国)

本报记者 程 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6日   第 04 版)

  沿兰海高速贵州段一路向南,过贵阳市不到一个小时,便来到福泉市、麻江县与贵定县的交界处。从黄丝收费站驶出,仅数分钟车程,眼前便出现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四面青山环绕,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这里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黄丝村。

  山坡上果树成片,一颗颗红润的桃子、李子等水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甜的味道;绿树掩映间,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勾勒出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图;游人在河滩上尽情嬉闹,哗哗流水声中夹杂着欢笑声……漫步在乡间小道,所见皆为美景,黄丝村已成周边城市居民的“后花园”。

  上世纪,黄丝村还是一片穷山沟。“出门就要翻山,想卖点土特产,先得请人扛到镇上去,辛辛苦苦忙下来,到头剩不下多少赚头。”谈到当初的苦日子,在村里干了23年村干部的邹念军,把原因归于交通闭塞。

  改革开放后,邹念军跟着老乡到了沿海地区,成为黄丝村第一拨外出务工的人。拼搏多年,他准备回老家带着老乡们干一番事业,可回来却发现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半数村民都出去了,从村头走到村尾,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

  2000年,随着一条高速公路的通车,黄丝村附近建好了一个出入口,祖祖辈辈期盼的出山路终于打通。“有路就有希望,也是从那时开始,村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党和政府支持下,邹念军和老乡们着手对村子进行大改造,准备朝乡村旅游方向发力。

  “不光修房子有补贴,连冰柜和厨具都送,我感觉机会来了。”村里拉开发展阵仗,村民王兴国也决定留下来创业。他把老宅拾掇一番,房前屋后种上花草,在屋子里支起几张桌子,带头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家人既当厨师也当服务员,凭着几道家常菜和特色小吃,王兴国的店一开张就生意红火,每天都有城里人开车来吃饭。

  在王兴国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乡回到黄丝村,有人开起了农家乐,有人把房子改造成民宿。借着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机会,村里建成了民族文化长廊、布依风情园,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如今,黄丝村全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全村有上千人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乡村旅游收入已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高速公路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人气旺起来了,黄丝村不满足于单一的乡村旅游,又把目光盯上了水果产业。“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不用运出去,靠游客就能解决销售问题。”邹念军介绍,近年来,黄丝村依托山地资源,通过土地入股经营方式,发展种植了3000多亩精品水果,为村民持续增收打下扎实基础。

  “3月到10月在农家乐干活,每月收入不低于2500元,其他时间还可以去基地赚钱。”今年60岁的村民石水珍在家门口上班,不等不靠照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黄丝村,不只年轻人能找到致富的机会,像石水珍一样的困难群众,也能通过辛勤劳动收获幸福。

  路通百业兴,村民奔小康。高速公路建好以来,黄丝村人均年收入由1200元增长至2万元。现在的黄丝村既是景区,又是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展望未来,邹念军信心满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