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陕西省渭南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旺 村庄靓

本报记者 王乐文 龚仕建 高 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2日   第 19 版)

  初夏时节,走进素有“关中粮仓”之誉的陕西省渭南市,田野台塬间绿意葱茏,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秦东山乡生机勃勃。

  科技进田间,产品网上卖,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走进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冬枣大棚里热火朝天。村支书薛安全正查看冬枣长势,虬曲的枣枝上,一颗颗冬枣惹人喜爱,“马上就能上市,一直能卖到国庆节。”

  站在小坡村老崖头向东望,万亩枣棚在阳光下泛着白光。靠着种枣,如今乡亲们的“日子甜得很”。可前些年,他们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坡烂渠断路不平,忙活一年没收成。”薛安全回忆道,“黄河滩上大片盐碱地,白给都没人种。”穷则思变,在村干部带动下农民尝试着调结构。大伙儿试种冬枣成功,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去年,村里最后9户贫困户脱贫摘了帽。

  脱贫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薛安全看来,“农业牵手科技,是个突破口。”

  眼下,小坡村正引进滴灌系统、智能化大棚管理系统。枣农王念红敢于“吃螃蟹”,花十几万元投资建起了“钢架棉被棚”。他按下键钮,棚外开始自动卷帘,“棚里的温度、湿度,在手机上随时能看。”

  “棚体不断完善,种植技术也更成熟。现在,各类枣接连上市,一年下来基本没有断档期。”薛安全告诉记者,县里还派来红枣专家,研究土壤、光热、菌群……“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接下来要打造‘2.0版’——追求科学化、精细化和优质化。”

  在小坡村的示范带动下,去年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60亿元。

  夯实产业根基,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以柿饼闻名的富平县杨家村,老乡们正见证“触网销售”的力量。

  “个大、霜白、质润、味香,俺村的柿饼,顶呱呱!”34岁的返乡青年乔彬彬,如今成了带货高手。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柿子,可前些年销路不畅,成吨的好柿饼,窝在村里卖不出去。

  “电商一连,鼠标一点,很快就能卖到全国各地。”看着乔彬彬的“新玩法”,老乡们啧啧称奇。如今,村口建起了标准化厂区,无尘晾晒、自动包装、品牌运营,小柿子做出了大文章。

  “好果本地采,好货当季卖。除了电商,直播带货也是好渠道。”乔彬彬介绍,他去年卖了1100吨柿饼,带动附近几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

  放眼整个富平县,种植尖柿36万亩,年加工柿饼6万吨,电商示范项目已建成154个镇村服务站点,农村物流配送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除了大荔冬枣、富平柿饼,白水苹果等特色产业也加快提档升级。在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刚看来,全市各县区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产销薄弱环节,“把基础打牢、夯实,产业振兴会更有后劲儿。”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文明乡风,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来到合阳县城关街道白灵村文化礼堂,“笑脸墙”让人眼前一亮。凑近端详,墙上几十张村民照片,个个笑容洋溢,“有的村民是拾金不昧,有的是‘脱贫之星’,还有的是‘热心达人’。”村支书曹明杰如数家珍地介绍。

  乡亲们的笑脸何以如此灿烂?

  村里每家门前挂的牌子里藏着答案:“吃苦耐劳,勤俭朴实”“做人诚为本,无信不立人”……“前一阵儿,村里制作了一批‘家风家训牌匾’,每户根据自身情况,挑选喜欢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自由创作。”曹明杰说,“如今大伙儿精气神明显上来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产业活了,人居环境、文明风气也得抓起来。”曹明杰介绍,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大伙儿由“看”到“干”,拿起扫帚铁锨,疏水修堤、植树种花。

  如今的白灵村,街面干净整洁,道路两侧草木生机勃勃。美丽蝶变,不只发生在白灵村的街头巷尾,也悄然走进了渭南乡村寻常农家庭院。

  敲开大荔县严通村村民曾咸印家的门,仿佛走进了花园。雪白的花架上,蟹爪兰、月季、绣球、海棠争奇斗艳,衬得“美丽庭院”的牌子更加惹眼。“家里收拾漂亮了,天天心情都好。”曾咸印笑言。整个严通村植树种花数千株,全村36条大小巷道绿化、亮化全覆盖,村容村貌靓起来。

  “美丽乡村既要颜值高,又要内在美,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刘刚介绍。

  “通过‘好媳妇’‘好公婆’评比、‘十星级文明户’表彰等活动,乡亲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白灵村73岁的老党员唐金发,曾经是泥瓦工,如今成了“美丽乡村宣传员”,村里的水渠、道路有破损,他总是义务帮工,“大家都出份力,乡村才能更美丽。”

  “乡村更美了,民风更淳了。”刘刚介绍,渭南全市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开设道德讲堂1565个,设立善行义举榜1341个,开展道德评议6000余场次,与此同时,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常态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进一步加快。

  创新机制,“村社合一”激活力,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的奶山羊养殖小区,脱贫户党喜顺忙得不亦乐乎。村里奶山羊产业红红火火,老党也脱了贫,“瞅着这些小羊羔,美啊!”

  可就在几年前,党定村还是个落后村。“村民多在自家房前屋后散养奶山羊,产业散小弱。”2016年,党定村党总支书记胡宏社带领大伙儿,在村口建起了养殖小区,村民们的奶山羊集中管理。村里自建奶站、对接奶企,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2018年,党定村被县上定为乡村振兴试点村,“村社合一”改革也开始探索——由村两委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进一步明晰村两委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责任。

  “村南头有1700亩荒沟地,合作社流转后统一生产经营,建成了奶站、牧草基地、有机肥厂和饲料厂,发展起奶山羊产业。”胡宏社介绍,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0多万元。

  村里富了,如何科学分配?

  按照县里政策,党定村落实了“5∶2∶2∶1分配机制”——50%用于脱贫户分红及村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对各类文明典型、“星级文明户”等进行奖励,救济困难群众;剩下的10%,作为村干部考核奖励基金,调动其积极性。

  “我是‘三星级文明户’,还领到奖励了呢。”党喜顺满心欢喜地说。

  看着村里的新气象,胡宏社感慨,“科学发展村集体经济,多为村里办好事、实事,党组织就立了威信、赢了民心。村民劲头足,产业就能搞得更好,村集体经济积累也越来越多。”

  党定村发展势头旺,也扛起了更大责任。县里探索“联合党委+”机制,党定村带着周边村庄抱团壮大产业。

  “近5年来,蒲城县建成22个‘联合党委+’、269个‘村党组织+’产业点,269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都步入正轨规范运营,村集体经济也逐步壮大。”蒲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麻胜民说。

  蒲城并非孤例。如今走进渭南,“村务公开周”“乡村说事日”等活动火热开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设试点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衔接……“我们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渭南市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