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广东充分发扬中医药传统,持续推动中医药发展:通过成立中医经典病房、创办传统疗法中心、搜寻民间疗法,更好地传承中医经典;根据群众的健康需求设立治未病门诊,设立互联网医院促进服务升级;与西医优势互补,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学术研究,让中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在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饮凉茶、喝靓汤、吃药膳、讲养生……在广东,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中医药的发展也在不断传承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守疗效之正
传经典之方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更关注的是得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人得的病。即使都是咳嗽气喘的表征,开的方子也会不一样。”去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抵达武汉一线,刚到汉口医院,就跟团队用了半天时间查房,了解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研究具体的治疗方案。
有少数病患从半信半疑到心服口服,其转折点就在于疗效。颜芳说,“经过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医的价值。”
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中医经典病房,这是一所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名家经验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探索性病房。“当时谁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颜芳说。
“中医必须遵照自己的规律,让经典回归临床、临床回归经典,才能守住中医文化的根。”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钻研古代名方,再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了颜芳与同事们精进医术的工作日常。
历经10年的探索和历练,止痛用针灸、治疗急性心衰用纯中药等,都成为了中医经典病房的治疗常规。“中医好不好,关键看疗效,这是根本,是最要守住的东西。”
除此以外,广东省中医院还创办传统疗法中心,汇集全国名老中医、名家名派多种中医疗法,着力挖掘整理各类中医特色疗法,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2009年,该院启动了“杏林寻宝”活动,从全国各地基层医生中搜寻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中医技术与疗法。
“很多民间疗法传承了中医古老的理念和方法,但有时只在家族、个人医馆中传承,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断代了,这是巨大的损失。”该院名医工作室主任老膺荣多年负责“杏林寻宝”项目,“安全、有效是我们的原则,只要符合这两点,我们就主动吸收、学习。”
需求为导向
服务更完善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防病治病理念是中医的一贯坚持。随着中医重视预防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治未病”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需求。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门诊科室内,十几张床上躺满了来做理疗的人。有的身上扎着针,有的在做艾灸,门口的问诊台还排着队。
“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睡眠好不好?”医生许洪伟忙活不停,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指头搭在患者的手腕上把脉,还不时看看舌苔,“一天就看好几十个人,早上8点就有人等着,有时晚上7点还没结束。”
“治未病门诊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人们提升身体健康状态,让一些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能够恢复健康状态,或者帮患病人群减缓疾病症状或复发等。”据治未病科负责人邝秀英介绍,别看现在门庭若市,在科室成立之初,看治未病门诊的人数屈指可数。直到有患者从中获益,口口相传,门诊人数开始多了起来。
“之前睡眠不太好,总是觉得乏力头昏,听说这个门诊可以调理,我就想着来试试。以前是有病才到医院来,现在观念变了,没有生病也得预防。”提前在网上预约挂号的吴先生在一个多小时的调理之后,总是通气不畅的鼻子也舒服了许多,“在网上预约时间,开了药也可以配送到家,省了等待的时间,太方便了。”
“医院除了治未病门诊,还通过建设互联网医院,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远程咨询、远程会诊、检查预约、制剂配送等一系列医疗服务。”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书记章遐义表示,“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还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到2020年末,广东省已建成184个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中医“治未病”年服务量近2000万人次。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含村卫生室)2.3万家,全省医疗机构中医诊疗服务人次1.8亿,已建设1715个基层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形成基层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中西医结合
产学研一体
佛山自古习武风气浓厚,历史上武馆曾多达400多家,习武难免出现跌打损伤的情况,故而中医正骨的底蕴也非常深厚。
前不久,家住清远市的张女士带7岁的儿子来佛山市中医院复查,“之前孩子在学校玩闹,胳膊骨折了。听说这里的中医正骨很有名,我们就立即赶来。医生先摸骨,再进行手法复位,最后用夹板固定,很快就让骨骼正位了。”
主治医生符名赟看了拍的片子,表示骨头愈合得不错,这让张女士放下心来。“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宏观辨证,西医中的影像、病理是微观辨证,中西医结合,能让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符名赟认为,中医的发展应当与现代社会接轨,与西医优势互补。
看完医生,张女士带孩子去取药。不同于传统中医处方的大包小包药材,张女士只带回一个圆形小盒,里面搭配了五味中药饮片浓缩提取的颗粒。每次服药,只需要打开其中一格,用开水冲调这些小小颗粒即可。“现在喝中药真方便。”张女士说。
这种中药配方颗粒由一方制药公司生产。这家拥有几十台现代监测分析仪器和现代化生产线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将中药材提取、浓缩、制粒。总经理程学仁表示,为了让中药高质量发展,企业必须从源头抓起,致力于中药全产业链发展。从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安全性检测和成分含量测定,到中药炮制规范流程等,都必须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加以科学严格的管理。
“中医药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必须要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介绍,目前,广东形成了一批实力居于全国前列的中药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2019年,广东省中药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14.27亿元,约占全国中药市场规模的10%,中药消费市场在全国名列前茅。
为了支持“岭南中医药现代化专项”,广东省财政投入1亿元,“金蓉颗粒”和“蛇床子总香豆素软膏”分别于2018年、2019年,获批中药新药注册上市。此外,“青蒿素哌奎片”获得40个国家专利授权,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徐庆锋表示,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推动其传承创新发展,让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