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把军号退敌兵(微观)

——从红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⑨

邝西曦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31日   第 05 版)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军号。它长33厘米、宽10厘米,金色号身上布满了绿色的铜锈。看似普通的军号,为何会被列为馆藏一级文物?因为它是决战时刻冲锋陷阵的精神指引,更是生死关头转危为安的制胜法宝。

  这把军号曾经的主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1951年1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郑起所在连队奉命夺取和守卫釜谷里南山阵地。战至3日下午,全连弹药耗尽,班以上干部全部牺牲,仅剩7人继续战斗。敌军再次发起进攻时,司号员郑起吹响了这把军号。听到气壮山河的号声,敌人惊慌失措,一时难辨虚实,以为志愿军要发起冲锋,纷纷掉头撤退。“一把军号退敌兵”,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传奇之一。

  号音激昂,承载着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标注着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联合国军”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的确,当冲锋号声在战场上响起,志愿军官兵就会不怕一切牺牲、不顾一切困难,坚决完成战斗任务。视号令重于生命的志愿军,让敌人胆寒。谈起当年的事迹,郑起总会说:“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志愿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震慑住了敌人。”

  号音悠长、穿越时空,伴随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南昌起义的枪声、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六盘山中的“红旗漫卷西风”、占领南京的“百万雄师过大江”……红色足迹所到之处,皆有军号声声威震四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在宁夏拍摄了一张名为《抗战之声》的经典照片。那个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号手”,把红星照耀下奋发不屈的中国军人形象传递到了全世界。只要人在、号在,底气便在、阵地便在,斯诺由衷赞叹:“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战争时期,军号是沙场点兵的“武器”;和平年代,号声是令行禁止的纪律。在风雨如磐的革命道路上,人民军队听令而行,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三军将士闻令而动,把号令意识融入军魂、注入血脉。随着我军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工作全面展开,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再次吹响军号,在历史荣光中激扬“向前!向前!向前!”的壮志豪情,赓续“永远跟党走”的红色传统。

  新长征路上,高昂的旋律回响在一个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革命军人的誓言分外响亮。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他们说“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逆行出征奔赴武汉,他们说“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抗洪抢险昼夜不息,他们说“别怕,有我在”;练兵备战枕戈待旦,他们说“时刻等待祖国召唤”……嘹亮军号奏响时代强音,雄姿英发的人民军队必将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