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一片富有红色基因、革命传统的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川考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们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新时代四川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奋斗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39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86万亿元、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川篇章。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8∶52.8∶33.4调整到2020年的11.4∶36.2∶52.4。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启动组建天府实验室,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2年的48.9%提高到2020年的60%,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等五大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提能升级,县域经济底部基础不断夯实,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局面初步形成。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抓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深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3.5%提高到2020年的55%,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
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抓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主动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扎实抓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5.3%提高到2020年的40%,去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0.8%,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交流合作,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367对,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64家,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省份合作日益密切。统筹推进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等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即将正式投运,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自宜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铁路和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自贸试验区和各类开放平台、口岸加快建设,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3万列,全省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四川正加快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聚焦大小凉山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全省现行标准下6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12年到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10.4%,快于经济年均增速。
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迈上新征程。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奋力绘就新时代治蜀兴川新画卷,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本期统筹:林治波 刘 毅 王明峰 孙秀艳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