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2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

土地用养结合 作物增产提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本报记者 王 丹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鲜花盛开,花田漫紫,种粮大户易茶牯正在田里疏渠排水,“我一个种地的如今变‘花匠’了。”老易笑道。

  老易是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翰堂镇人,在前几年可是笑不出来。“那时土壤板结成一块一块的,秧苗容易倒伏,产出的稻子也因为重金属超标没人要。”老易没辙,只好抽水晒田给地“透气”。

  2017年秋天,土肥站的同志下乡调研后给老易解了惑:“我们这里本是红壤,前些年氮肥越用越多,又是双季产,导致土壤酸化,水稻重金属聚集,形成‘镉米’。”

  遇上这难题的可不止老易一家,2018年起,上高县“镉米回购”“酸壤治理”两手抓,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和粮食生产。

  治酸壤,先调酸。技术员挨家挨户科普,引导农户往地里撒上生石灰。一亩地300斤生石灰、500克土壤调理剂,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每亩还有30元人工补贴。在政府帮助下,老易找机器下了生石灰……

  一边下石灰,一边减氮肥,农民科学施肥养地的理念逐渐树立起来。“如今谁还闭着眼买化肥?”老易点开手机,亮出“秘密武器”——眼前的“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使用卫星定位到地头,土质、季节一清二楚;针对性给出5种施肥配方,频次、剂量一目了然。“现在种粮用肥,真是科学定制嘞!”

  江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联合在上高县建立示范点,开展“减肥试验”:施有机肥强地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效,推广新型收割机促秸秆还田;“科技赶集”,让农技专员到集镇“摆摊”做科普,把印有施肥建议的海报、年历免费送到农户家,还给种粮大户开培训班……

  “地靠花养,田肥稻才壮!”老易变“花匠”,就是接受了这一套科学理论——油菜花和红花草,是替代化肥的天然“绿肥”。2018年,江西开启水稻油菜轮作试点,种植一亩油菜,政府补贴150元;种植红花草,政府免费提供种子,每亩还补贴20元的人工费用于开渠撒播。老易家的460亩地,如今有260亩都种上了油菜花和红花草,不仅省钱、环保,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红酸壤改造后,水稻产量稳步增长,品质也随之提升。之前市场价每一百斤稻98元,去年底则卖到了118元,优质稻更是高达148元。“扣掉价格浮动,也着实卖了好价钱!”老易很感慨,“种了这么多年地,才发现讲科学真的太有用了!”

  “十三五”时期,上高县经过酸化治理的土地,化肥用量逐步减少,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亩均节约成本70元至150元,增收300元至500元,上高县绿色大米等农产品也畅销外省。尝到甜头的老易信心十足地说:“来年我要再多承包500亩!”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