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5日   第 15 版)

  5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现将部分发言摘编如下。

  ——编  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国政协常委  罗志军

  为了做好这次专题协商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分赴云南、贵州开展专题调研。委员们调研后认为,当前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面临一些困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还很艰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落后,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支撑不足。建议:

  进一步明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思路。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同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处理好工农和城乡的关系,重视县域在城乡融合中的独特作用。

  紧盯产业和就业,培育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持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继续加大脱贫地区劳动力培训力度。

  围绕基础设施和人才,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要持续抓好乡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又要重视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培育本土人才。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  王  炯

  在调研中发现,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2%,但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然偏弱,涉农科技型企业实力不够强,涉农科技人才较为缺乏。这些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为此建议:

  健全农业科创体系,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化整合。

  突出农业高新区的培育功能和区域特色。进一步推动地方提升农高区创新要素集聚功能,鼓励通过吸引涉农高校院所设立研究平台、配套涉农投资基金等方式,推动在智慧农业、生物业、智能装备、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农业科技惠农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带着技术下乡,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同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就业优先引领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莫  荣

  调研发现,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为此建议: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劳动者就业致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

  发挥劳务品牌作用,推动有组织外出就业。如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过培训劳务经纪人,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近4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增加了近5倍。

  强化脱贫县劳动者能力开发。均衡普通教育资源分布,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提高脱贫县劳动力核心竞争力,促进长期有效稳定脱贫。

  促进产业引进与创业有效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脱贫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就业等政策,鼓励扶贫车间等向企业转变,形成新的产业链。

  精准培育高素质农民

  全国政协常委  夏  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高度重视,但在对象遴选、培育方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尚不够精准,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建议:

  按产业需求遴选培育对象。摸清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和农业从业人员底数,测算出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数量,科学制定分类培育计划。

  按农民需求实施精准培育。按需对培育主体进行择优遴选,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培育机制,切实提高培育质量。顺应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把集中培训分解为应季、应时的弹性学制,采用“菜单式”现场教学。

  按发展需求提供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人社、金融等部门支持,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土地流转、财政补贴、示范项目、基础建设、职称评定、金融保险等政策扶持。

  推动乡村产业形成“造血”机能

  贵州省毕节市政协委员  徐富军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下,我们不仅在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种植玛瑙红樱桃,还在全乡推广种植,带动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0148元增加到2020年的19301元。乡村振兴中,村民们更希望推动乡村产业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能。

  建议突出地方特色,将地方特色品种选育纳入国家战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保护,鼓励地方更多发展独特的、有差异的、难以复制和不可替代的产业。坚持市场导向,政府集中于试验、试点、示范,减少对农业经营活动的干预。培育农业新业态,适应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休闲观光农业等深化发展的需要,加强与之适应的土地、税收、仓储、物流、食检、环保等政策供给。

  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

  全国政协委员  李云才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打造“西部优势”,在东西部协作中实现资源互相利用、市场优势互补,提升发展效率和质量。建议:

  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中,进一步激发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加大派驻西部和双向交流干部的力度,适当扩大规模,完善派驻与交流方式,优化完善和提升产业起点、市场规模、技术创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靠人才兴业、创业、成业。

  完善和转变资金帮扶方式。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应用,把东部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西部地区协作项目优势,走以创新为驱动的资源整合式、产业研发式、技术共享式、人才高地式的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刘身利

  近年来,1.4万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创业,为脱贫攻坚做出重要贡献。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更大作用,建议:

  重视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群。做好贫困地区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资源条件、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群,把产业发展同原来的扶贫项目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脱贫地区当地农业企业群。有条件的地方可引进一些外地资本和企业,但不能忽视对本地农业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大力推进脱贫地区农业企业和农户深度融合。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脱贫地区农业企业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引导他们继续深度合作,形成紧密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扶贫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  李学林

  产业是发展之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应推进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化,加快产业兴旺和现代产业发展,建议:

  加快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坚持市场引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对脱贫所选择各类嵌入型产业的后续支持,关注新兴产业培育与关联延伸。促进脱贫产业向乡村产业转化,加强关键环节项目支持。加快推进产业融合,提升产后加工、物流、营销、消费等全产业链价值,加快构建乡村产业现代体系。

  加快现代经营主体培育。统筹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种养协会及职业农户等主体培育,加大仓储物流、电商等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投入,提升主体运营能力和带动能力。强化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经营型新型农民,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效益。

  以“强师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  程建平

  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人,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教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北师大开展的“强师工程”,建议:

  扎实做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定向培养”。为脱贫县定向招收、培养和输送一批“四有”好老师,推动当地基础教育振兴。

  广泛开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精准培训”。启动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面向832个脱贫摘帽县,探索“线上+线下”“能力+学历”培训模式,完善教师学历成长体系。

  系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作用,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进行跟踪监测和深入研究,为国家开展教师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扶智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格力小学校长  吴金凤

  近年来怒江州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项,为此建议:

  继续开展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到怒江支教行动。2020年教育部向怒江州派出100多名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成立工作室带徒弟、上示范课手把手教、提出学校管理意见等,反响非常好。希望教育部继续选派名师到怒江支教,帮助怒江教师成长进步。

  加大对边远山区教育传帮带力度。建立学校“一对一”对口帮扶,即一所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帮扶一所边远山区学校,通过支教、培训、远程信息化等方式帮助解决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指导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让边远山区的孩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加大对乡村文化教育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  王林旭

  我曾在乡村学校的美术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绘画技巧、艺术心得。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深深感染了我,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大山深处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在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教育差距。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法。

  建议国家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出台有效政策,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在加强广大乡村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加大文艺课的比重,并立足当地特点或民族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绘画方面的兴趣。

  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  孙诚谊

  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村医队伍建设仍是农村医卫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村医待遇未得到较好落实,村医工作繁重,村医素质参差不齐。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稳定村医队伍,建议:

  明确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村医为乡镇卫生院派出人员,由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用人合同并统一管理。

  制定村医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关文件,在职村医均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县级卫健部门审定离岗村医身份和服务年限,村卫生室可返聘退休村医继续执业,参照村干部退休补贴政策发放生活补助。

  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基数合理量化各项目任务指标,不摊派不属于村医的工作,研发便于村医操作的APP,减轻村医负担。

  结合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项目,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中医适宜技术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开展村医在岗培训。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全国政协常委  谢  茹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应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发展产业,既要选得准,更要延得深。产业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重点看是否适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是否有龙头企业带动、是否具市场效益和前景、是否能带动千家万户。产业拓展上,向广度深度进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培育主体,既要“壮龙头”,更要“带农户”。要健全完善金融支农考核,促使涉农产业信贷“精准滴灌”,破解“融资难”;推动乡村产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落地,制定点状供地政策和用地指引,破解“用地难”。

  三是政策支持,既要补短板,更要活机制。聚焦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培育“新农人”,强化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发力“新基建”,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钱学明

  尽管东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条件、重点和路径不尽相同,但都应重视和谋划好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联结点,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上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建议:

  鼓励和引导国内产业由东向西转移。探索将东西部地区之间“财政转移支付”调整为“产业转移”。大力推动“产业西进”,做到“让产业跟着打工人口走”。引导和帮助转移企业充分利用土地变性之后价格差,加快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实现“在转移之中升级”,促进东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人口就近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村的区域中心,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生活消费上做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快车道”

  全国政协常委  高  峰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建议打通3条“快车道”,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畅通城乡资源配置“快车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实施政府资源配置与市场配置资源双向发力。加快形成健全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快速、无障碍、低成本流通;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创新推动金融资源、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

  畅通乡村政策供给“快车道”。加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政策供给。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出台配套的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优惠政策,把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引向农村。

  畅通城乡商品流通“快车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物流网点覆盖率;加快农村龙头型网店培育;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商业网点建设,以物流畅通促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做好乡村振兴生态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  王  权

  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重。为此建议:

  着力固生态优势、强产业弱项。多数深度贫困脱贫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但缺乏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很多地方解决搬迁人口就业主要依靠扶贫车间,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应着力培育基于生态资源的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高黎贡山以其生物的多样性被学术界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具备形成生态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应以保护区为基础、以国家公园建设为目标,作为支柱产业核心任务进行规划和建设。生态优势是很多深度贫困脱贫地区的宝贵财富,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自然生态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民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常委  许家印

  投身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民营企业的历史责任。要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抓手,重点发展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议:

  重点发展高效集约、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产业,通过深化与国际国内优秀龙头企业合作,掌握现代化农业前沿核心技术,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打造一批高产量、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农产品品牌。

  把产业链条多留在当地,为农民多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确保老百姓在本乡本土就能稳定获得收入,干得好、干得欢、能持续、能致富。同时,通过引进农业高科技专家人才,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持续提升生产、运营及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打通产供销上下游产业链,拓展精深加工等附属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持久运营的良性循环。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政协委员  黎春福

  易地扶贫搬迁让老百姓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大家的发展路子更宽、信心更强,都朝着“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迈进。针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

  分类解决部分安置户人口自然增长后住房面积不够的问题。例如一户原有母子2人,儿子娶妻生子后居住面积就不够了。类似情况各个安置点都有很多,建议制定政策,采取配套公租房、公用房等方式解决。

  对易地搬迁搬出地实施重大生态修复。过去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生态扶贫等举措得到一定保护,但投入生态修复资金与实际成本相差较远。应从国家层面给予专项支持、提高标准。

  加大对脱贫地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怒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很大。建议从国家层面帮助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并提供旅游规划专业人才支持。

  更加重视产业、市场和金融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  解学智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把握好工作重心,做好相关转换,建议更加突出三个“作用”:

  更加注重产业的作用。阶段性脱贫可以靠帮扶,但长远发展必须靠产业。应将乡村产业纳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和地位。

  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不断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更加注重金融的作用。针对乡村金融主体存在的融资难、销售难、控制成本难、防控风险难等问题,尤其要注重发展供应链金融。因为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解决乡村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将上下游经营主体紧密联结在一起,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统一规范产业链生产和管理标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要“收入”更要“融入”

  贵州省政协委员  王尧忠

  我所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我们在搬迁工作中,同步配套公共服务,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了一户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但同时我也感到,就业能增加收入,却不能有效解决感情融入的问题。一些群众习惯了住木板房,一下子住进新楼房有些不适应。此外,人们从不同地方搬到小区集中居住,打破了原有的血缘、地缘关系,因为习惯、习俗等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影响邻里和谐。这些问题看似是小事,实则是亟待解决的要紧事。

  易地搬迁不是地域的简单变动,也不是不同人群的简单拼凑,更重要的是身份的重塑、情感的融入。建议在毫不放松抓好“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社区治理能力的建设,深入细致做好心理疏导、矛盾化解,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搬迁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充实,从内心深处真正把安置点当作家,把小区当作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全国政协常委  李世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乡村治理的突出难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无钱办事”;治理机制不健全,存在“力量弱”“管理乱”等问题。为此建议:

  实施积极的农村就业创业政策,引导人口返乡入乡。做强乡村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健全服务政策,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返乡就业创业。

  多渠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建立健全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各类生产经营实体;探索设立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专项资金;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力量。

  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增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群众代表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夯实村两委队伍,加大从返乡人员、致富能人中选配村级干部力度,健全培训和帮带机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