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的重要要求,即“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南把“打好四张牌”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抓紧抓牢,奋力推动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汇聚成发展强势,让中原更出彩。
挺起制造业脊梁
本报记者 马跃峰
走进安阳钢铁集团的生产厂区,只见草木葱郁,如同置身公园。这座“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2019年底成功挂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绿色发展是安钢的生命线,是安钢高质量发展、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安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利剑说,2014年以来,安钢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开展环保深度治理。
一手抓环保,一手抓创新。在行业内企业大多采用氨法、石膏法等传统脱硫工艺的情况下,安钢另起炉灶,采用先进的焦炉活性炭干法脱硫脱硝新技术。凭此技术,安钢“跨界”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先后承建林州凤宝钢铁、唐山东海钢铁等企业脱硫脱硝工程,治污“治”出绿色新产业。
新产业加速成长,老产业加快升级。在传统钢铁板块,安钢研发出轻量化汽车用钢、煤矿液压支架用高强度钢板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高强钢、汽车钢、冷轧家电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异军突起,Q460及以上级别高强板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汽车轻量化用钢销往宇通客车等企业。
安钢的实践,是河南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缩影。近年来,河南以挺起制造业脊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扶持、人才支撑、优化营商环境等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主导产业扩容提质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转型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目前,河南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产业正在跃向万亿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轻纺、现代化工等1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22.4%。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壮大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着眼塑造未来竞争力布局10个战略新兴产业链,河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蹄疾步稳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创新引擎更强劲
本报记者 朱佩娴
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岛,有一条在开放道路运行的无人驾驶公交线路。行驶在线路上的小巴,没有司机、没有方向盘,遇到红灯能提前减速,见到行人能主动避让,被郑州市民亲切地称为“小宇”。
“小宇”是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可以广泛用于公交车站、地铁口和社区之间的接驳运输。
宇通自动驾驶公交车能自动泊位、自动充电。“充电只需一小时,充满可以跑两天。”宇通客车设计院工程师秦兆东算过一笔账,一辆自动驾驶的纯电动公交车,每公里用电比烧油可节省1.8元。
郑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牛瑞华介绍,2021年上半年,郑东新区自动驾驶公交车将增至200辆,全力打造5G自动驾驶创新应用示范区。
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宇通公司在燃料电池客车项目上,实现了电—电混合动力系统、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燃料电池系统、高安全车载氢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品在郑州等地示范运行超过1000万公里。
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河南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跑出加速度。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已研制生产出目前世界上最大直径(15.08米)硬岩掘进机;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高端芯片和连接器用铜合金材料产品,实现部分进口替代……
2018年至2020年,河南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方案,在省级层面部署实施10个左右创新引领专项,打造一批成效突出、带动力强的标志性工程;省市联动谋划实施100个左右创新示范专项,支撑主导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市县为主体推动实施1000个左右创新应用专项,推动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郑州、洛阳、新乡三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4%,比项目实施前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
眼下,从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到着力加快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激发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河南正加快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步伐,让创新引擎更强劲。
基础能力大提升
本报记者 毕京津
翻开河南发展的“十三五”成绩单,一组数据格外亮眼: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6400多亿元,年均增长35.3%,在业务规模、应用水平等方面居全国前列。
“高效、便捷的交通设施和服务,正是跨境电商快速集货散货,从而在河南迅速发展的基础。”河南省发改委主任何雄说,近年来河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构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加快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服务“一带一路”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河南不断把铁路、公路、航路等“网起来、连起来、通起来”,巩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截至2020年底,河南已累计建成高速铁路近2000公里、高速公路7000多公里。全省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形成。郑州机场二期建成投运,航线扩容,口岸增多,机场海关实现外贸全程电子化、“秒通关”。2020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64万吨,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
在新基建领域,河南也在持续发力。今年1月,由河南省发改委牵头、依托省电力公司建设的河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首批发布9项应用成果,共计39项产品165项服务。全省煤电油气及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生产、运输和消费数据,通过大数据和5G等技术汇集在一起,大幅提升了能源的管理、使用效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提升扩容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高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运行效能,河南正加快构建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巩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地位。
夯实“硬基础”,提升“软环境”,河南区位优势加快向发展优势转变。河南物流业已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眼下,河南正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万亿级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强省。
城镇化提质增速
本报记者 任胜利
“以前虽然常年在城里工作,还感觉像是漂在外面。现在居住证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省里也在推行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心里越来越踏实了。”在郑州务工逾7年,来自河南省中牟县农村的刘女士决定在郑州市区安家落户。
像刘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正在城镇扎根。这得益于近年来河南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各种便利……围绕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河南多措并举,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立足省情,河南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统筹推进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枢纽开放、科技创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务功能,郑州正迈向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显著增强。
“洛阳越来越像一幅工笔牡丹画了。”洛阳龙门画院院长谢丽萍这样描述古都洛阳的变化。漫步洛阳街头,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小游园、城市书房、博物馆等惠民设施随处可见。作为重工业基地,洛阳夯实中心城区发展根基,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充分彰显生态底色、文化底蕴,让这座“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在传统的农业区周口市,沙颍河上的货船往来如织,港口内高耸的塔吊忙着装卸货物。抓住沙颍河再度实现常年通航的机遇,周口兴港口、聚产业、促转型,建设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大门”、豫货的“出海口”,吸引投资总额达300多亿元的大批项目落户。产业支撑有力,周口建设新兴临港经济城市的步伐加快。
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强化县域经济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河南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6.85%提升到2020年的55.43%。
版式设计:张丹峰